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从“苗圃”到“森林”
——电科院锅检公司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探秘
2024年08月20日
字数:3531
版次:02

本报记者 李小红 通讯员 李淑瑜


  作为国家能源集团唯一一家金属专业化技术服务单位,成立10年来,电科院锅检公司主动融入集团发
  展大局,向“新”聚力,以智提质,在无损检测新工艺、寿命评估新方法、产业发展趋势等前沿领域不断开拓,
  厚植技术创新“沃土”,推动了金属检测领域技术水平提升。
  非线性超声检测、压痕法力学性能检测、全聚焦相控阵技术、冷阴极数字X射线技术……
  夏满秋起,万物可期。电科院锅检公司创新热潮处处涌动,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向“新”聚力、以“智”提质意正浓。
  作为集团公司唯一一家金属专业化技术服务单位,锅检公司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原创技术研发,收获了亮眼成绩,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取得特种设备综合检验甲B1级资质,是实施新的核准规则以来五大发电集团唯一取得该项资质的单位;成功入选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北京市知识产权优势单位……企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得到充分认可。
  谋篇布局  融入发展大棋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正迎来突破性发展时期,为科研单位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锅检公司牢牢扭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为抓手,统筹推进传统业务升级、战新产业壮大、未来方向培育,争做电科院乃至集团公司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无论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子课题“锅炉深度灵活调峰受热面安全协同调控技术”,还是集团科技研发项目“超超临界机组高温材料性能劣化的无损检测技术研究”、2030先导项目“煤电机组新型高温材料状态评估技术研究”……锅检公司以卓越的战略远见和持续的创新能力,融入集团发展大棋局,一大批惠及长远的重点项目相继启动,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为实现金属检测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型电力系统下火电机组关键设备诊断技术研究与智慧平台建设”是锅检公司承担的集团十大科技项目之一,在项目研发实施过程中,一个个难题如一只只拦路虎,横亘在技术人员面前。
  以郑相锋为带头人的技术骨干团队迎难而上,在项目申报的那段时间里,他白天做实验,晚上写报告,每天在办公室工作超过16个小时。强将带精兵,他练出来的兵也和他一样敢打敢拼,几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在科研攻关的实战中迅速成长,论证再论证、试验再试验……一场又一场苦战过后,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被一一攻克。“做出实绩,亲眼见证行业难题迎刃而解,是我们最持久的精神动力。”郑相锋如是说。
  “我们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风口浪尖,要拼尽全力抓住这波政策和发展机遇,认准方向苦干实干。”这句话道出了锅检公司干部职工的心声,在全公司上下形成共识。
  锅检公司领导班子一个目标、一个声音、一个步调:跳出电力舒适区谋转型,在集团公司加快推进“两端发力、一个重塑”的大棋局中主动谋篇布局,以“煤火风光水、化油气氢核”十字能谱为引领,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前沿和集团发展目标,积极布局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项目,拓展煤炭板块、化工板块以及新能源领域的新业务。
  与高校、科研院所携手开展基础理论、工艺技术研究拓展科研选题范围,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目前已形成“大容量储氢容器金属材料氢损伤及安全评价技术研究”跨领域研究方向,这既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革新,也是布局新领域的探索。
  数智赋能 实现智能新突破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的应用,金属材料检测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已箭在弦上。
  锅检公司面向行业痛点、科技前沿,积极探索新理念、新方向,打造前沿技术和设备管理的新标准和新系统,逐步建成先进无损检测实验室、高温部件寿命评估实验室和设备健康状态监测评价实验室为基础的研发平台,以高新技术平台建设加速人才、项目孵化。
  围绕煤电机组灵活运行模式下的安全性难题,该公司抓住低碳智能燃煤发电与超净排放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属材料实验基地重大机遇,研发新型无损检测装备与技术、高温寿命精确评价方法和关键设备的在线状态监测技术,突破煤电机组进一步挖掘深度调峰能力和提升变负荷速率中金属部件安全运行控制的瓶颈,以技术高精化和管理智能化助推电力行业纵深发展。
  自主研发的炉膛内外光纤测温“拳头”产品,突破了炉膛外受热面管大面积温度监测和炉膛内恶劣超高温高烟速长时测量的“卡脖子”难题,多点连续分布式测温技术奠定了实时监测的基础,打通金属监督智能决策的“最先一公里”。
  在关键部件在线监测系统构建方面,该公司自行研发的电站汽水管道支吊架性能在线监测系统,可实时获得在役重要管道支吊架性能实际参数及应力响应情况,成功入选集团公司重点推荐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目录。
  针对火电机组在新型电力系统下深度调峰频繁引发的安全挑战,以及机组金属部件技术资料数据庞杂、价值挖掘困难的实际,该公司着手研发了火电机组重要金属部件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智慧平台,通过智能集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火电机组重要金属部件一站式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一期平台已在集团试点电厂应用数月,获得了客户赞誉,二期平台将进一步创建高精度、多层级、多形态的机组设备三维数字模型,正在大同电厂和廊坊热电开展试运行准备工作。
  每一份成绩的背后,都凝结着奋斗的汗水。在“新型电力系统下火电机组关键设备诊断技术研究与智慧平台建设”项目中,谷建功博士负责设备故障诊断算法的研发工作,在一次关键的算法测试阶段,系统突然出现了难以解释的错误,导致整个项目进度受阻。谷建功反复检查代码,查阅文献,不断尝试各种解决方案,夜以继日地求索,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没日没夜地工作、废寝忘食地钻研,对于谷建功这样的科研人员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宵衣旰食的背后,是锅检人不忘初心的执着、闯关夺隘的勇气、攻克壁垒的坚韧和技术报国的担当。
  技术加持 提高专业服务支撑力
  8月16日,一个普通的工作日,该公司检验检测部副主任张艳森一天辗转两个电厂,加班至深夜。专业优质的技术服务,在张艳森们密集紧张的“走出去”和“在现场”中得以集中体现。
  新建及改造机组锅炉压力容器、金属部件安全性能检验,重要部件安全状态、寿命评估和失效分析,焊接修复过程监督……纷至沓来的工作,让张艳森这些“金属医生”们应接不暇。随着服务品类和单位日益增多,他们的工作量持续增加,白天现场检测,晚上加班整理数据、分析检测情况成为常态。
  据了解,锅检公司目前服务集团所属162个火电企业,总装机容量达1.85亿千瓦时,占全国的13.2%,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比达61.9%。
  钻锅炉、钻容器、爬脚手架、高空作业,尽管工作强度大,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张艳森常说:“我们金属检测人有自己的坚持和执着,我们的工作就是为电厂排忧解难,问题解决了,安全就有保障了。这也是我们常年奔波在现场的不竭动力源泉。”他们用专业的技术为机组做检查、开良方、治痼疾,赢得了电厂的肯定。
  泰州电厂在对高过出口集箱接管座异种钢焊缝熔合线及T92侧母材着色检验中,发现个别焊缝的T91侧融合线表面存在裂纹,经扩检后共发现443根管子的相同部位也存在同样情况。经分析,该焊缝裂纹为锅炉厂制造焊接工艺不当所致,这一发现为集团其他火电机组建设和金属监督起到很好的案例警示作用。
  在全球倡导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金属材料的环保属性和循环利用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些性能的准确评估离不开专业的检测手段。近几年,锅检公司参与火电机组的寿命评估业务骤增,为实现火电机组存量资产利用率最大化,和其在新型电力能源系统构建中发挥电力急需供“战略备用”作用提供技术保障。
  锅检公司技术团队对此高度重视,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还致力于研发快捷、优质、高效的新型评估方法和体系,是国内首家采用压痕法技术的单位,实现了金属部件的原位力学性能检测及评估,该方法体系已在多专业领域推广应用。
  “提高服务质效是我们的资源所在、条件所在,更是责任所在、使命所在。”该公司上下同心同向,把技术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在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中取得新突破,截至目前已围绕检测新技术,三改联动下金属损伤检测新问题,开发出冷阴极射线、叶根相控阵、非线性超声、阵列涡流、小冲杆高温试验等技术,在金属监督领域建立起高精技术坐标体系。开发可视化云监测腐蚀损伤系统、电磁声光可视化检测新产品、新能源领域检测新服务,借助数字化赋能、智能化提升、高端化引领,将传统金属检测培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依托于深厚的专业技术能力,锅检公司还参与到多项专业研究、行业标准制定等工作中,主持国家标准1项,参与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0余项,其中5项核心技术被全国行业协会评为国际领先水平。
  已迈上转型发展新征程的锅检公司,创新创造蔚然成风,成果不断涌现,技术体系蓬勃发展,实现了从“苗圃”到“森林”的蜕变,为集团金属检测领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