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宋朝那么近 离小资这么远
2024年08月14日
字数:3831
版次:04
赵新奎
说走就走的旅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天盛筵、足球宝贝,宝马卡宴、米其林大餐……丰渥优越的生活模式,谓之小资。
“白骨精”们一直追求标榜的小资生活,其实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早已玩剩下了,谓吾不信——请看当朝历史学家司马光的感慨——连走卒贩夫都穿精制丝靴,豪奢之风令人痛惜!
老夫子之所以大发感慨,是因为大宋王朝是一个很拉风的朝代,它300多年的历史是从成语“黄袍加身”开始的。
后周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北伐途经陈桥驿,翌晨一出帐,就被部下一拥而上披了黄袍,江山唾手而得。
职业军人出身的赵匡胤却是个和平主义者,初登大宝,赵匡胤就在密室中立了一块碑,此后大宋新皇登基,都要由一位不识字的太监带到密室里瞧瞧那块碑。大意是:第一,不杀柴氏子孙(后周的后裔),如他们谋反,就让他们在监狱里自尽,不能公开杀掉;第二,不杀士大夫,尤其是那些谏臣;第三,子孙如果违背了前两条,天诛地灭。
“勒石三戒”给大宋历代皇帝划下了执政的底线,也给大宋的治国理政定下了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能和平解决争端,就不诉诸武力;对内能调和矛盾,就不激化冲突。
有基本国策指引,宋朝GDP超越了此前历朝历代,即使是后来只剩半壁江山,财政也能达到1亿贯(一贯即一千枚铜钱,等于1两白银)。这样的收入纪录在古代中国、放眼全世界也堪称空前绝后。比如明朝在财政收入上比北宋差了整整一个数量级,清朝康乾盛世时状况稍好,但也不及宋财政收入的一半。
由此,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也要好于其他朝代。司马光曾经痛心疾首世风日下,连农夫走卒都穿丝质的鞋子,实在太奢靡了!大宋王朝之所以能够以一种极快的速度发展,创造了一个经济发达、藏富于民的社会,很大程度上跟取消宵禁、夜市合法化有一定的关系。
夜市文化不仅仅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还是一种人类思想空前进步的表现。宋将宵禁取消后,人们不单再在某些地方、某些时间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整个社会达成了空前绝后的“齐心协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自然上了一个台阶。
经济上开源,宋朝把海外贸易搞起来了。开辟出了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先后在泉州、广州、临安(今杭州)、明州(今宁波)等沿海十几个沿海城市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广州、泉州和明州的贸易量最大,特别是泉州,在南宋时期,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宋朝经济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消费拉动经济。
前面已经提到,宋朝不但是个拉风的小资朝代,更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读书人的朝代,也成了历朝读书人推崇向往的朝代。从赵匡胤开始就十分重视读书人,只要中了科举,就可以直接授予官职,这等于是给民间读书人打了一针鸡血,不用看出身,不用看门第,只要中举,前途将一片光明。科举制繁荣的结果之一,就是宋朝的文官队伍膨胀,在北宋的都城汴京就集中了大量的朝廷官员。
汴京城内皇族、官员、军人、商人云集,人口达百万之众,这些人的吃穿用不是附近州县能够充足供应的,于是北宋依靠运河漕运,从日渐富庶的江南地区运送大量的物资到汴京。一船船送抵汴京的货物,不仅有粮食,还有丝绸、茶叶、瓷器、木器等,吃喝玩乐的装备一应俱全。当时的欧洲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之中,美洲的玛雅人还在丛林中乱闯,大宋的汴京城犹如地球上文明的第一灯塔,照耀着四夷蛮荒之地,令四方心神往之。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说“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瞧瞧:点心怎么来的、御膳房的构成、皇上的下酒菜、宋代人饭后怎么刷牙,他们的酒量如何……通过文字,宋代人怎么吃,如何生活,如摊在我们面前的一幅立体画卷,是美食之旅,更是一本宋代市井生活的索引。故而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评价:“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社会”。
汴京城强大的消费力和购买力,刺激了全国各地的生产力。宋朝和古代许多重农抑商的朝代不同,它对商人的限制相对宽松,并不惧怕商人做大后威胁皇权。而经商获得的利润,要比务农高出许多倍,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国度自然要比畜牧业、农业发达的国度富裕,宋朝的手工业、商业的发达程度在历朝历代中堪称高峰,所以能够富甲全球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皇帝老儿为什么不担心江南地区凭借强大的财力挑战皇权呢?那是宋朝把全国的精锐之师都集中到了汴京城,集中到了皇帝的身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地方势力做大。
和平主义者赵匡胤同志初坐江山的时候,麾下的军队才不足40万。就这些军队,赵匡胤还搞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让手下大将把各自的军权都交了出来,集中在赵匡胤一个人手中,将军们则拿着养老钱享清福。和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开始杀功臣相比,赵匡胤处理问题的做法非常人性化。
凡事有立有废,北宋军队数量由此逐渐庞大,到了神宗年间,军队人数竟然达到了125万人,除了喜欢搞阅兵仪式的隋炀帝外,北宋军队数量几乎是古代中国之最。从军队构成看,士兵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驻守首都汴京的禁军,《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落草前的职业就是80万禁军教头。对,没错,是80万禁军,施耐庵并没有夸张,北宋的都城集中了80余万的军队。剩余的军队属于厢军,驻扎在地方各处,人数远比禁军要少,而且待遇也低一些。每个禁军每年要消耗约50贯,厢兵每年消耗30贯,单是这百万大军的军费,就高达四五千万贯。
除了富甲天下的大宋,没有哪个朝代能维持这么大规模的常备军,而且士兵待遇还相当优厚。曾经有位西方学者感叹,当时欧洲小国的君主,都不如汴京把守城门的守卒生活条件好。
大宋养活这么多的军队,是为了作战需要吗?北宋在北方面临辽或金的威胁,在西北方面临西夏的威胁,的确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御敌。但是,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北宋这百万大军对外作战鲜有胜绩,倒是多次被辽、金军队深入国境,饮马黄河。故而,有宋一朝也就成了“花钱买和平”的典型代表。
是因为林冲教头们对这些禁军的军事训练太糟糕,使得宋军在战场上不堪一击吗?非也,其中有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北宋招募庞大的军队,并非单纯为了作战,而是为了解决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
各个朝代要获得兵员,无非采取两个办法,一个是征兵,一个是募兵。征兵就是强制老百姓参军入伍,而募兵就是花钱雇佣老百姓参军入伍。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长期坚持募兵制的朝代,它的士兵都是花钱雇佣的,而且还没有退役制度,只要进入了宋朝的军队体系里,就等于是捧上了铁饭碗,一辈子衣食无忧。
北宋时期,漂洋过海进来的高产占城稻推广开来,农业开始采用水稻和小麦轮种,粮食的大幅增产直接激发了全国人口突破1亿人。宋朝虽然商品经济发达,许多非农业的行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但宋朝的统治者还是为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业游民头疼不已。
这些无业游民对社会的安定是潜在的威胁,为了消除这个威胁,宋朝再次用钱开路,花钱从这些游民中选择身强力壮的人,补充进军队里,让他们从游民变成了士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就是北宋解决失业人口的国策,但也有了高俅们的祸国殃民。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这个国策的奠基者,他曾经说过,灾年最容易出现民变,不过此时募兵也最容易,因为老百姓没粮食,想有口饭吃,给点钱就能招募到士兵;而在丰年,老百姓丰衣足食,即使提高军队的待遇,肯参军的人也寥寥无几,毕竟当兵是一个有生命危险的职业。《水浒传》中描写的朝廷三番五次派官员到水泊梁山招安,就是这一国策的体现。在宋朝皇帝眼中,剿灭山贼太费力气,还不如花点钱招安了这帮草寇省事,反正朝廷有钱。
参军入伍有吃有喝,还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在其他朝代非常头疼的兵源问题,在大宋看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宋朝时期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起义,但不管是北宋的宋江、方腊,还是南宋的杨幺,只是这些起义与推翻了汉朝的黄巾起义、推翻唐朝的黄巢起义以及后来推翻元朝的红巾军、推翻明朝的李闯王起义相比,规模小了许多,不会对江山社稷造成致命伤害。不论北宋还是南宋,都亡于外族入侵而不是农民起义,这充分说明宋朝的募兵制在解决社会不安定因素方面还是很管用的。宋江、方腊就算揭竿而起,群众基础也相当薄弱,大宋地界没多少人愿意舍弃性命同他们一起“替天行道”。而且一遇招安,宋江之流带头投靠朝廷,这不能算是叛变革命,只能说被官府的糖衣炮弹打垮了队伍。
但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的的募兵制,自然难以获得有足够战斗力的队伍。宋朝最初招募士兵,有严格的体检标准,比如上等禁军的身高要求5尺8寸以上,这个标准放到今天,差不多得1米8的个子才能入选;入伍的身高最低标准,在真宗时期是5尺5寸,但是标准高了,就会有许多无业游民进不了军营,有悖于解决失业问题这个基本国策,于是有大臣提出,只要体格健壮,身高矮一点儿没关系,此后最低标准就不断降低,到了仁宗时期,入伍标准下降到5尺2寸,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也就是1米6多一点,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有资格入伍了。
这样招来的士兵,身体素质可想而知,林冲这样的禁军教头再敬业,也不可能把素质很低的士兵都练成太祖赵匡胤那样的猛将。而且,既然参军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这些士兵保家卫国的荣誉感就丧失了,朝廷不给优厚的待遇,宋兵们就不愿意去打仗。于是,北宋的将军们为了让这帮兵油子能上阵杀敌,默许士兵花天酒地违反军规都睁眼闭眼——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手里的钱都挥霍掉,这样他们才有动力去打仗,去赚赏钱花——才有可能实现丰渥优越的小资生活——比如说走就走的旅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天盛筵、足球宝贝,宝马卡宴、米其林大餐……
(作者单位:神华能源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