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黄铁路:绘就智慧重载新蓝图
2024年07月25日
字数:4788
版次:02
本报特约记者 孙振乾
在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朔黄铁路线上,一列列钢铁巨龙载着乌金穿山越岭抵达渤海之滨黄骅港,夜以继日将西部煤炭能源输送到东部沿海地区,用太阳石的炽热点亮万家灯火,温暖神州大地。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赋予了能源企业新使命、新任务,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朔黄铁路立足“国之大者”,以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与应变能力、增强运输通道安全性为目标,通过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在一次次跨越中实现了重载向智慧重载战略转型,打造出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新模式,以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运输安全。
与世界铁路同行,与创新驱动同步。十年来,朔黄人始终将重载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之源,牵头研制了重载铁路综合检测车,建成LTE-R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规模化开行万吨、1.6万吨、2万吨重载列车,完成国家级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重载移动闭塞技术发布和3万吨重载列车试验开行,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在智慧重载的世界赛道上,朔黄铁路代表中国始终走在领跑者行列。
十年来,朔黄铁路不断推进转型发展,构建起“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综合物流架构,全力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累计运送煤炭等货物超33亿吨。
以创新管理激发企业“新活力”
朔黄铁路“因煤而建、缘煤而兴”,如同一条钢铁扁担,一头挑起中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一头挑起快速发展的环渤海经济圈。经过二十余年发展,成为拥有朔黄线与黄万线、黄大线组成正线全长889公里的运输大通道,东达黄骅港、北上天津港、南至龙口港,连通山西、河北、山东、天津四省市的铁路网,形成了“一干两支、多通道集疏运”运输网布局,成为西部辐射东部沿线路径最短、最优、最经济的运输线路之一。
作为合资铁路的先行者,朔黄铁路在吸收国内外铁路运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公司制度、经营方式、组织机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形成了以“规范运作、自主经营,网运分离、联合运输,统分贯融、保障综合”为主的朔黄模式,并在业内获得推广。
“高铁在中国,重载看朔黄,”是朔黄人展示给世界的亮丽名片。
2023年2月,朔黄铁路被国务院国资委纳入“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名单”,成为全国200家入选企业中唯一一家铁路企业。在创建过程中,朔黄铁路围绕“专业突出、创新驱动、管理精益、特色明显”,建立高效创新驱动机制,完善数据驱动与智能化治理,形成了“一个定位、两个途径、一个抓手、五大工程”体系,打造出现代企业治理的新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朔黄铁路立足能源运输保供核心职责使命,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增强能源供应链韧性,强化能源供给稳定性、安全性,以提升重载铁路核心竞争力和能源保供核心功能为着力点,提出“一个目标、两个转型、一个升级”的“121”发展战略,由重载向智慧重载转型,由单一煤运通道向多品类、多功能、多业态的综合性、现代化综合物流企业战略转型,打造现代企业治理新范式。
为更好落实发展战略,朔黄铁路深入布局谋划战略落地实施路径,探索出“12121”数智朔黄管理体系,助力“121”发展战略更科学高效落地实施。通过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作为一个牵引系统,生产运营计划和综合计划作为两个驱动系统,四个聚焦、四个清单和八大体系的“448”精益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控制系统,大安全和大监督体系作为两大保障系统,科技创新作为所有工作的贯通体系,为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注入了新动力。
朔黄铁路连续13年与国内外世界领先铁路企业对标,单台机车完成货物周转量、吨公里成本、收入净利率、机车能耗等9项指标世界一流,每公里用人、人均货物周转量等4项指标国内领先。
在创建过程中,朔黄铁路公司建立了以“朔黄铁路”品牌为主的“一主多元”品牌大厦。其中,“国家能源朔黄铁路”“国能两万吨重载列车系列技术”“国能朔黄铁路检测救援分公司”“国能朔黄铁路原平分公司”等四个品牌入选集团公司首批示范品牌建设名单。2024年中国品牌价值信息发布中,朔黄铁路获得253.11亿元的好成绩,名列交通运输行业第二位。
以科技创新点燃智慧“新引擎”
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伴随能源产业链与供应链加速重构,科技成为制约我国能源生产供应的重要因素。朔黄铁路以科技创新驱动,描绘朔黄铁路2028智慧重载4.0愿景目标,以领跑姿态带动重载铁路运输行业技术迭代,推动能源供给领域技术革新换代,推动朔黄铁路由重载向智慧重载转型升级。
作为重载铁路技术的策源地,朔黄铁路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系统梳理科技工作体系,先后成立公司科技工作委员会,重载铁路高效运输技术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为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做好组织保障。多层次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攻关、成果转化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打造以“首台套”“首突破”为标志的重载原创技术重大成果,树立起到2028年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智慧重载铁路,真正实现“重载看朔黄”的宏伟目标。
智慧重载建设离不开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朔黄的新质生产力?是摆在全体朔黄人面前的一道难题。然而答案却呼之欲出,这份底气源自朔黄铁路24年与创新相伴的发展史,这份自信产生于多年迭代升级的重载铁路科技创新的沃土中。
经过3年集智攻关、自主创新,国内首创的重载铁路基础设施智能运维技术于2023年5月24日在朔黄铁路发布。这是引领我国传统重载铁路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提升重载铁路基础设施运维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里程碑。这一技术采用了无人机、机器人自动巡检、在线监测、北斗卫星定位、AI识别等智能感知技术,建成了“空天车地”于一体的基础设施检测监测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提高了设备安全水平和运维效率,也为朔黄铁路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去年6月2日,朔黄铁路顺利完成两万吨重载列车自动驾驶东段线路试验,实现100%自动化控车,相比人工驾驶技术速度提升2.7千米/小时,并且试验列车基于全自主牵引网络控制、空气制动、无线同步操控等车载控制系统,其自动驾驶装置采用自主研发的最高安全等级的SIL4平台,实现了关键系统、关键技术的国产自主化,标志着我国重载自动驾驶列车正式迈入“全自主时代”。
朔黄铁路作为我国仅有的两条规模化、常态化开行两万吨重载列车的重载货运铁路之一,目前日均开行33列,在运输结构中占比33.8%,在完成运输任务中占比53%,为集团能源保供一体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朔黄铁路并未止步于此。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更高的运输要求,朔黄铁路人再次发起挑战,将目光投向了三万吨重载列车运输。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4月20日,朔黄铁路成功开行了我国首列三万吨级重载组合列车,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
这列由4台大功率交流电力机车牵引、编组324辆、总长4088米、总重32400吨的庞然大物,不仅是我国铁路目前编组最长、载重最大的重载组合列车,更是国内全自主TD-LTE、牵引网络控制、空气制动、无线同步操控等先进技术的集大成者。它的成功开行,不仅展现了朔黄铁路在重载运输领域的深厚底蕴,更为我国重载铁路技术的创新发展贡献了“国能力量”。
5月9日,由朔黄铁路主导研制的国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在湖南株洲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运输装备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重载机车向智慧重载机车的成功战略转型。
这款八轴制式的“钢铁巨人”,是全球最大功率永磁直驱重载货运电力机车,单台最大牵引功率可达10400千瓦,相比于同轴数的传统电力机车,单台机车单趟运量可提升近1200吨,综合年运量可提升近28万吨。该机车应用了全球首创大功率碳化硅变流器宽频供能“血液”、全球首创大转矩永磁牵引电机的强劲“心脏”、全球首创大牵引力直驱转向架的灵活“双腿”。基于此,该机车“跑起来”更加轻盈、绿色、低碳,整车能量转化效率由85%提升至90%,单台机车运营一年可节电约33万千瓦时,机车驱动装置检修周期也由120万公里提升至240万公里,实现了“零日常维护”,维护检修更经济。
截至目前,朔黄铁路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46项、国家授权专利400余件。
以战略转型增创发展“新动能”
朔黄铁路聚焦现代化能源大通道产业链建设,实施一个运营中心、打造一个平台、制定一套体系的“三个一”工程建设,从而实现内外资源有效统筹,路、港、航协同联动,构建起“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综合物流构架,实现由单一煤运通道向多品类、多功能、多业态的综合性、现代化的综合物流企业战略转型。
2009年铁矿石反向运输工作正式启动,2014年试验性开通了管内砂石料运输业务,2018年成立了非煤运输专责机构,2024年“国能e商”首单大物流业务在朔黄铁路公司落地……十余年间,朔黄铁路非煤运输业务逐步进入快车道,建立起辐射京、津、冀、鲁、晋、陕、蒙、宁等地的营销网络,先后开通了铁矿粉、钢渣、碎石、聚丙烯、锰矿、水泥及水泥熟料等37项非煤业务品类。
去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骅港煤炭港区并发表重要讲话。朔黄铁路牢牢把握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全力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集团公司连接黄骅港的主要干线铁路,朔黄铁路的最大枢纽站肃宁站地处京、津、石金三角中心地带,距离雄安新区边界仅20公里,在区位上对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助推雄安新区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去年9月14日,朔黄铁路联合雄安集团举办“助力雄安”多式联运物流洽谈会,协调集团公司运输板块及雄安地区的27家企业在大物流领域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集中资源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助力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呈现。该公司先后开通雄安新区水泥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雄安新区钢材多式联运业务、直供雄安新区瓷砖集装箱海铁多式联运新通道、雄安新区农产品出海新通道……一系列正反向互济,实现了集团公司大物流产业上下游企业互利合作、协同发展的多赢效果。
携手聚力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去年11月17日,由朔黄铁路、沧州市政府在黄骅港共同举办了“共建共享、国能—沧州现代物流产业洽谈会”,促进14家企业现场签订了合作协议,深度参与黄骅港建设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目前已全面开展鄂尔多斯至黄骅港高岭土集装箱运输业务、石家庄至黄骅港的水泥及铁矿石的双重运输业务,3个品类实现“0到1”突破,原有水泥熟料等业务实现“1到N”增量,助力黄骅港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2023年以来,朔黄铁路累计完成黄骅港综合大港大物流运输422.88万吨,其中水泥熟料运量同比提升38%、铁矿石提升11.7%。
自洽谈会后,朔黄铁路相继开通直供雄安新区的矿渣、水泥、钢材等建材类大物流业务,累计运输货物86万吨,其中雄安新区搅拌站所需矿渣一半以上由朔黄铁路运输,为雄安这座未来之城的建设、发展提供坚实助力。
假以时日,朔黄铁路将建成链条完整、功能齐备、管理现代,服务战略多元的“物流+”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届时非煤运输从拾遗补阙的小众产品跃升为通道运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笃行致远,奋楫争先;惟实励新,精进臻善。眼下朔黄铁路已经制定《2028朔黄智慧重载4.0行动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已经全面铺开。移动闭塞技术应用、推进4.5亿吨扩能改造,推广30吨轴重、智能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均提上日程。预计到2026年,搭建完成智慧神经网的基本节点;2027年,将基本要素单元进行有效联系和高效互通,形成神经网;2028年,形成稳定高效的朔黄智慧重载运输体系的宏伟蓝图初见雏形。
展望未来,朔黄铁路将继续秉承“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发展理念,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思维,走好新时代转型发展之路,不断开创重载运输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