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矿山“影像医生”
——记乌海能源天荣公司物探队
2024年07月19日
字数:3054
版次:03

本报特约记者 吕 珺


  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矿工装扮,经常深入矿井,进出井下巷道,利用随身携带的精密探测设备在矿山腹地设点、测线,为矿井工作面仔细做着全面“体检”,获取“CT影像”,研判“病灶”,他们的工作像极了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他们就是乌海能源天荣公司于2019年5月成立的首支物探队。5年来,物探队累计完成井下物探施工设计和规程350多项、物探工程量17万立方米、乌海能源所属各矿井及周边矿井近1000平方公里的航测面积。


物探队将采集的数据、照片等绘制成矿区地形图。



  

物探队利用瞬变电磁仪探测顶板水源的具体位置及出水量。




物探队员精细绘制正射影像图。




 
  

物探队员利用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盘煤验量。


  作为乌海能源公司唯一的一支专业物探队伍,天荣公司物探队由10名大学生组成,平均年龄31.6岁,用拼搏与奋斗展示了新时代煤炭人的执着与坚守,用实际行动彰显“最美奋斗者”的风采。
  搭建平台 打造全能人才
  “我们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理念,推动班组创建工作,通过成立大学生物探队,对脱颖而出的人才加以培养,选拔到各个岗位,达到人才点培养、面扩散的效果。”天荣公司总经理刘美军说。
  司帅是2022年下半年新加入到物探队的大学生,不久前,矿里根据物探队工作性质特殊、办公地点分散的特点,采用团委带党支部、党支部带青年、以“线上+线下”的方式拉近青年职工同共青团的联系,组织青年职工参与团中央“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学习,并制定年度学习计划,利用微信公众号、“云课堂”、集中学习日、文化上墙等方式,持续提升班组建设水平。
  这让司帅的“三点一线”生活,突然变得忙碌起来。
  “走,一会儿该上课了,可别迟到了!”6月的一天,司帅在食堂匆匆吃完晚饭后,一边端着盘子一边拿手机给区队的同事发微信。
  司帅口中的“上课”是天荣公司团委以国家能源集团“奋进‘十四五’,青年在行动”为契机,根据青年“工作创效·技术创新·管理创意”活动实施方案成立的交流平台,旨在提升青年技能,培养青年创新意识。每周三的15时至17时,重点围绕技术管理、安全生产等内容开展培训。
  “以前,我以为干煤矿,靠的是汗水、体力,现在的智能化系统,让我眼花缭乱,在看到知识带来的生产力后,我决心努力‘充电’。”司帅开心地说。
  “之前学技术都是跟在师傅旁边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比较欠缺。现在下班之后可以一起交流总结现场工作心得,学习物探相关知识,对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刘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打造全能型团队,物探队根据班组成员不同岗位、不同水平进行差异化、针对性、一对一培养,制定详细的人才岗位轮换时间表,帮助班组成员尽快适应岗位提升技能,保证区队所有成员都能独立完成煤矿井下地质构造勘测、水害探查、地表测绘及三维扫描技术,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提升能力和水平。
  不断加大班组培训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对标学习、导师带徒、组织班组建设素质提升培训班12次,并通过班组长、安全验收员讲安全检验学习效果,强化“选育管用”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物探队的管理能力。
  成立5年来,他们攻坚克难,累计发表论文11篇,申报实用新型专利3项,8名技术人员全部通过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组织的无人机执业资格考试。
  把脉问诊 守护矿山安全
  “路天煤矿041701运输顺槽掘进迎头出现锚索淋水现象,影响正常掘进,需要专业物探支援。”
  去年10月18日下班后,物探队接到路天煤矿生产技术科紧急电话后当即组织人员,根据矿方提供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施工方案并做好人员分工,紧急奔赴现场。
  5名技术人员到达路天煤矿工作面运输顺槽掘进迎头后,发现实际情况比电话中描述得更严重。距迎头15米范围内,所有锚索都在哗啦啦往下淋水,最粗的水流有手指粗细。勘查完现场后,大家立即背着30斤重的物探设备依次进入“水幕”。
  陈韦光、刘磊主动将身上的雨衣“穿”在瞬变电磁仪上,小心地扶着线圈站在迎头前,自左向右每30度转动一次来收集数据。冰冷的水流将他们全身浇得湿透,现场除了风声、水声和操作指令,再听不到任何声音,每个人都在全神贯注紧盯仪器。
  次日凌晨2时05分,做完物探的队员们升井后,火速返回天荣公司数据处理中心。为尽快出具分析结果,队长刘博带着陈韦光连夜处理数据,找线、连点、作图……
  4时02分,当天色将亮未亮时,探测报告被交给一直守在电话旁等待结果的路天煤矿技术人员,路天煤矿在041701运输顺槽打钻至距迎头50多米处,第一时间为探放水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成功揭露异常区,保证后续安全掘进。
  刘博笑称物探队是“给矿山做‘CT’的人”,他们需要帮助矿方人员“看清”地质构造,“听清”脉搏跳动,准确把脉问诊,为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葛鹏作为物探班组组长和队里的老大哥,工作中处处发挥带头作用,被年轻小伙子们亲切地称为“鹏哥”。一次,他带着组员到公乌素煤矿井下进行物探,18时刚刚升井还没来得及脱掉行头,又接到紧急赶赴黄白茨煤矿进行物探的任务。
  “黄白茨煤矿掘进工作面在施工过程中突然出现岩层,煤丢了。”刘博急匆匆地说。
  全队10个人迅速集结、全副武装,火速来到黄白茨煤矿井下,一场攻坚战在这里拉开序幕。他们在全长2000多米的上下顺槽间布线、安装检波器、设置采集站,采集探测数据……身边上下班的矿工已经换了两茬,他们的物探工作仍在继续,最终通过两个昼夜的奋战,大家圆满完成了探测任务,解决了黄白茨煤矿工作面无煤带探测问题。
   勇于担当 服务地方发展
  这是一支勇于拼搏、锐意进取的青年团队,在所有人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他们潜心钻研技术,确保技术、设备、人员时刻处于整装待命状态,只要矿山需要,就立即奔赴现场。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探设备和仪器也越来越先进。GIS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槽波勘探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大规模应用,不仅提升了采集效率,也有效克服了复杂地形区域测量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效率和测量精度低等弊端。
  利用“大孔径定向钻孔瓦斯抽采技术及优化应用研究”科技项目,在黄白茨煤矿0913工作面高位钻场通过泥浆脉冲+390泵车+冲击螺杆马达工艺组合,极大提高了高位岩孔的钻进效率和瓦斯抽放效率。
  除了完成井下物探之外,测绘,对他们来说是一项挑战性极强的工作。
  每次测绘都背着重达三四十斤的装备,一遍遍行走在荒山野地间,夏天太阳暴晒、冬天严寒刺骨,他们翻险坡、跨峭壁,只为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科学性。每次航测任务都会拍摄几千张图片,完成基础数据采集后,再将所有照片的高度、坐标等参数进行解算处理、分析数据,最后形成详细的测绘报告。工作的繁琐、投入的精力和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
  服务防灾减灾救灾,守护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物探队承担的又一重要内容。
  在内蒙古“2·22”新井煤矿救援现场,天荣公司物探队面对严寒的天气及缺水断电、食物不充足的恶劣环境,刘博带领技术人员冒严寒巡现场、倒夜班睡帐篷,人换班、机不停,轮流吃饭、休息,对滑坡残余体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分析监测数据,预报滑坡风险,利用无人机对现场坍塌区域绘制二维、三维影像图进行标记,缩小搜救区域和范围,为安全救援提供精细、快速、准确的监测数据。
  “哪怕只有一点点希望,也绝不放弃,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救出被困人员……”这是全队人员的希望。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为了一个目标,干着一件事,热情洋溢、干劲十足,以使命初心奋战在物探一线,用物探匠心书写亮丽青春,“全国煤炭行业先进班组”“国家能源集团最美奋斗者”“国家能源集团青年五四奖章”……所有的荣誉,都是对他们为煤矿安全生产和智能化矿山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的褒奖。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