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第三届国家能源集团最美奋斗者集体——朔黄铁路姚星工匠能手创新创效工作室
重载先锋绽放锦绣朔黄
本报通讯员 刘 剑/文 胡 君/图
2024年07月12日
字数:3887
版次:03

姚星工匠能手创新创效工作室骨干成员。



工作室成员进行测力机车动态试验。



工作室成员讨论“云端机务”软件研发



工作室成员进行检测车布线改造。



工作室成员调试两万吨综合检测(试验)机车测力设备。



  
  姚星工匠能手创新创效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秉承“我因重载而生,重载因我而升”的组织愿景和“精、细、实、恒”的发展理念,按照“技术立足,创新致远”的工作思路,承担起西煤东运的使命重任,先后参与了朔黄线1.74万吨列车、1.6万吨组合列车、两万吨列车、2.5万吨列车、3万吨列车、重载列车自动驾驶试验开行工作,为我国重载铁路运输奠定了坚实基础,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重载铁路运输答卷。
  在朔黄铁路有这样一支攻坚团队,他们本是普普通通的火车司机,不是科研人员,却运用自身精湛的业务水平,在思考中解决朔黄线两万吨重载列车运行安全的关键难题;他们不是安全卫士,却结合实际经验攻坚克难,为守护国家能源大通道的安全畅通而行科技保安之举措。他们就是为重载列车安全运行保驾护航的姚星工匠能手创新创效工作室。
  从无到有带来兰花草
  2016年,两万吨列车开行初期,由于朔黄铁路线山高坡陡、桥隧相连、曲线半径小等因素影响,列车运行中车钩受力大,导致重联渡板变形、车钩缓冲装置漏泥、控速困难采取停车缓风等现象,严重干扰了朔黄线运输秩序。朔黄铁路机辆分公司研究决定创建“尖刀连”,选拔优秀的一线职工成立“攻关小组”。姚星工匠能手创新创效工作室奉命于危难之间应运而生。
  工作室成立后,大家心里都清楚,其目的和方向就是解决朔黄线两万吨列车在运行中的“疑难杂症”。但看着简单的办公室兼操作间里只有几张学习桌、椅,连个像样的工具都没有时,大家心里面泛起了疑难。用工作室成员靳宝当时的话说“我们穷得就剩下自己了。”
  时间一天一天流逝,而他们肩膀上的担子却一天比一天沉,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望着线上停车缓风率居高不下两万吨列车感到焦急、紧张……
  暮雪朝露,大江东去。他们在永不相交的两条铁轨上看两万吨列车车来车往;在车来车往之中研究两万吨列车的运行安全。领导的期盼,自己的担忧,同事的鼓励,都成了他们探索两万吨列车运行安全的动力。早晨的鱼白、傍晚的霞红、深夜的灯光,都见证了他们“白手起家”最初的潜伏雄心壮志。
  线上告急,负重前行。他们把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常年奔赴千里朔黄线,用脚步丈量两万吨列车的长度,寻找列车受力规律。通过上线操纵,利用休息时间聚在一起探讨研究,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调整列车空气制动缓解时的再生力”。由于没有动力学测力设备,这个想法的最终结果是靠身体感知得来的,很快就被线上两万吨乘务员反馈回来——“列车冲动和以前一样大,没有明显的变化”。此时的工作室成员却陷入了沉思,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虽然经历成立以来第一次失败,但是他们的意志却无比坚定。在线上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段日子里,他们接触的都是两万吨乘务员,还有那冰凉的火车头和车皮。他们把机车驾驶室当成了“战场”,把简陋的办公室当成“作战研究室”兼休息室,饿了方便面、饼干果腹,困了咖啡、浓茶提神,每天就是“两点一线”——车上与办公室。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工作室成员着了魔似的一趟车跟着一趟车跑,并非三分钟热度,而是风雨无阻,乐此不疲。他们把休息时间交给了不到15平米的办公室,在这里唇枪舌剑,梳理两万吨列车受力情况,探讨优化方案。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他们通过线上操纵,线下挑灯研究,果断地提出了“变更两万吨列车的空气制动缓解地点”。这一项操纵优化放到现在来看是正确的、直接有效的,沿用这次优化思路,保障两万吨列车安全运行了八年。
  智慧为翼不破楼兰终不还
  为准确掌握重载列车动力学规律,降低列车安全风险,工作室成员秉承对外坚持“借助外脑,为我所用”,对内坚持“攻关创新,重在实用”的宗旨,开始踏上了研发车钩测力设备之路。这条路虽然坎坷崎岖、布满了荆棘,但是毅力和信心支撑着他们向前探索。
  2016年12月份,他们通过电子秤的启发,联想到研发一套属于自己的应用在重载列车的测力装置。于是,进行了试探性的创作。
  2017年3月,他们购买了冲动仪、充电器、GPS接线、数据线、手提箱的等常用器材,组装了首台两万吨列车平稳操纵检测仪,告别了用身体感受判断列车冲动力大小的历史。
  2017年9月,他们又购买了测力片、电烙铁、传感器、采集卡、数据线的等常用器材,在车钩上打磨、焊接贴片,反复进行推敲测试,最后成功研发一套重载铁路机车车钩受力测量装置。在研发这套设备的时候,因为设备短缺,没有示波器,就用万用表代替;没有电流放大器,就根据设备原理自己制作。为了测试效果明显,试验中需要打磨车钩部分区域,没有打磨工具,只能用小锉刀一点一点打磨。
  2018年,他们淘汰放大器,采用采集仪进行软件调试,购买了采集仪和电脑配合使用。这已经是他们第四次专注测力设备研发,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在促使他们研发进步。这次研试成功打破了现状的困境,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成功解决了采集数据受限的瓶颈,可以稳定地运用于重载列车车钩测力中去。
  自此,这支敢打敢拼,英勇善战的“民间组织”,便以昂然的姿态投身于重载铁路发展的浪潮中去,承担起朔黄铁路在央企的担当职责和使命。经历了四次流星雨般的研究洗礼后,工作室渐渐变得成熟起来,成员心智也成熟了许多,为将来重载列车动力学研究蓄力待发。
  2020年,他们将自主创新研发的动力学测试设备,配套车钩测力装置加装在机车上,形成一台具有实时采集车钩受力、车钩摆角、钩缓伸缩量、两车钩钩差、振动加速度等八项动力学数据的“朔黄铁路两万吨综合检测(试验)机车”。可以正常编挂在列车中,实现数据常态化采集、试验常态化开展,对国内重载领域探索、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通过研制动力学测量装置、操纵技术攻关,他们先后优化两万吨列车操纵办法40余次,解决操纵难题20项,使列车长大下坡道区段制动周期由19次最小缩减至12次,将车钩平均受力控制在1000千牛以内,两万吨列车运行品质得到了显著改善。
  “探索无止境”,这是工作室成员对创新的理解,更是其深入骨髓的执着追求。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践行交通强国战略,他们在集团党组和朔黄铁路党委的领导下,铁肩挑重担,攻克了长期以来制约长大重载列车开行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构建了3万吨级重载列车开行成套技术体系,为列车的成功试验开行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24年4月20日,试验开行了我国列车编组最长、载重量最大的国之重器3万吨列车,对提升“西煤东运”主通道运输能力、探索重载技术前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全球重载铁路运输技术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8年、2019年,这支“民间组织”的队伍由不被大家认可到认可,连续三年分别被分公司、公司评为“姚星创新工作室”。2020年和2023年分别被国家能源集团命名“姚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姚星工匠能手创新创效工作室”,2024年被国家能源集团授予“最美奋斗者集体”荣誉称号。就这样,该工作室摇身一变成为一群保卫重载铁路运输的当代天之骄子,他们的名字和功绩镌刻在朔黄铁路重载运输的丰碑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短短几个字,却蕴含了非常深刻的哲理。朔黄铁路两万吨列车开行以来,一直处于增量开行的态势,如果仅仅靠当时开行初期的18班乘务员,纵然有三头六臂也不能满足运输生产需要。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工作室成员清楚地认识到开行初期的18班乘务员的力量是有限的。如何构建良性发展机制,形成一套成熟的两万吨重载人才培养体系,将两万吨乘务员队伍培养成虎贲雄师、中流砥柱,为重载运输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这是当时两万吨列车开行后工作室成员面临的一项考验。
  2016年,他们结合当前两万吨乘务员人员情况,提出了“以老带新、阶梯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这种“老手”带“新人”的“滚雪球”模式培养思路,逐步推进两万吨主控司机的培养步伐,使开行当年的两万吨乘务员达到40余班。
  2017年,他们为了提升两万吨乘务员的技能水平,工作室成员创新方式方法,将技术要点写成“歌曲”,把教学内容做成“动画”,先后创作了《两万吨列车操纵歌》《两万吨列车教学动画》,把枯燥的业务知识学习转化为职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增进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压力,切实提升两万吨乘务员技术能力。
  2019年,他们为了强化乘务员对两万吨列车安全操控的学习和认知,总结开行经验,编撰《两万吨体系丛书》,出版发行《重载列车操纵技术》《朔黄铁路两万吨综合检测(试验)机车》,填补了我国重载列车操纵技术的理论空白。
  八年来,通过重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朔黄铁路公司培养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重载人才队伍,共计培养两万吨主控司机469人,成为重载运输任务的中流砥柱。2021年11月,被朔黄铁路公司授予“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培养基地”荣誉称号。这是工作室在重载铁路运输人才培养方面呕心沥血付出的结晶,向重载铁路运输人才培养亮眼的成绩,饱含重载责任担当的答卷,它生长于他们的勇气与智慧,奠基于他们对重载发展的拼搏。
  从踏上重载征程,到引领重载发展,他们八年如一日,以科技攻关、信息化应用、智慧化探索为手段,用责任阐释初心,一路风雨兼程,一路砥砺前行,谱写着重载运输的壮丽凯歌。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姚星工匠能手创新创效工作室成员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接续奋进,用实际行动守护铁路运输安全,坚定不移筑梦重载,为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贡献智慧力量。
  
  
      
  朔黄铁路神十二机车在冀中平原奔驰。本报特约记者 章鹏 摄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