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宝宁的心愿
2024年07月12日
字数:1347
版次:02
  

本报记者 谢 睿 通讯员 刘 蓉

  2000年复转进入宁夏电力石嘴山电厂保卫科工作,2006年调岗到锅炉检修分场风机班,十几个春夏秋冬,杨宝宁始终坚守在火电厂风机设备检修维护的阵地上,作为热机设备管理部转机班(2021年原风机班更名为转机班)的一名技术员,他将青春和热血倾注在石电这块热土,如今,他早已成为转机班的中流砥柱。
  “即便只是一朵浪花,也要全力奔赴理想的彼岸!”杨宝宁的心愿其实很简单。
  2006年,杨宝宁接过了父亲手里的接力棒,从此与风机设备结下了不解之缘。
  俗话说子承父业,他的这个“业”却不是那么好承的。彼时,机组逢大修,要进行轴瓦调整,刮瓦、调动平衡是必要工序,父亲杨庆高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有“平衡王子”的美誉,在父亲的光环下,杨宝宁的日子可谓不好过。
  杨宝宁深知,刮瓦、调平衡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顶着巨大的压力,杨宝宁沉下心,频繁地穿梭在机房中,如饥似渴地钻研风机检修技能,主动要求参与每一次机组轴瓦的检修工作,不懂就学、不会就问,在一次次的实践中累积经验。几年间,从最初的技能小白,到经常应邀参与外单位机组轴瓦调动平衡工作,杨宝宁迅速成长,逐渐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在他看来自己的进步有赖于两位老师,一个是带他的师傅,一个是父亲。从走上风机检修维护这个岗位起,从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告诉自己,不管有多难,绝不轻言放弃,不能给父辈丢脸。
  “宝宁爱琢磨、点子多,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难题。”班组成员朱玉森说。
  在工作中,他是个有心人。当发现捞渣机链条检修频率高,每次更换链条工作量大且需要大量人力时,他暗下决心,如果能解决捞渣机磨损导致链条偏斜脱轨的问题,那么节省人力和物力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那段时间里,每天消缺工作结束后,杨宝宁经常出现在库房里,抱着拆卸回来的链条仔细研究。在每次链条更换工作中,他积极与经验丰富的焊工师傅沟通交流,凭借对设备的熟练度和焊接功底,他大胆提出用堆焊的方法进行链条焊接。经过尝试、改进,捞渣机的链条终于不跑偏了,链条使用寿命较以往延长了4倍,大大减轻了班组检修工作强度,用焊补解决捞渣机链条磨损严重的方法被多个兄弟电厂采用,得到领导和职工的一致好评。
  “宝宁简直无所不能。”在班组成员口中,杨宝宁能自己制作皮包,也能自己进行家装,假如时间充足,汽车组装估计也难不倒他。
  在杨宝宁的主导下,班组通过改变温控阀位置,使送风机润滑油全部流经冷油器后进入轴承箱,有效降低了送风机轴承温度;将炉底水封槽阻灰网改造为阻灰板,阻挡炉内飞灰进入水封槽,防止水封槽积灰;利用热传导原理给引风机轴承箱加装保温棉,阻断了烟气对轴承的热辐射……这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革新”,却为风机安全稳定运行发挥“大作用”,有效提升设备安全可靠性。
  在班组成员眼中,杨宝宁是不计回报、无私奉献的典范。设备紧急抢修时少不了他,小改小革、技术创新离不开他……可每次在评先选优时,他总说:“班里的每个人都很优秀,都有资格当先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的坚守,让杨宝宁在火电厂风机设备检修维护、技术改造、各类隐患故障根除上,练就了一手绝技绝活。他告诉记者,如今他的很多愿望都通过努力一一实现,只要他在,他就会为不断提高风机运行可靠性,降低设备故障发生频率,实现机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不遗余力。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