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最美好的东西,最美好的事情
◎薛晓燕
2024年07月03日
字数:1356
版次:04
  读包丽敏老师的深度报道《周有光:最美好的东西,最美好的事情》,让我知道世界这么辛苦,这么艰难,为什么还要好好活着。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和美好的事情。为了这些美好,再难,我们也要努力活下去,活到一百岁。周有光说,从八十岁开始,他的年龄计算重新归零,每过一年长一岁,八十岁犹如新生,或者说重生。八十岁以后的时光都是白赚来的,所以,要清零,要重来。
  多么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样,活到八十岁之后,让年龄从零开始。慢下来的生活,慢下来的世界,慢下来的一切,甚至连声音都消失了。这样缓慢而无声无息的时光,如何度过,真是个问题,周有光给我们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周有光说,“我觉得人生最有意义的就是学习知识。追求知识、享受知识、创造知识,就是人生的愉快。知识是最美好的东西,求知是最美好的事情。”
  那些被父母苦苦逼着,不情不愿坐在书桌前,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掩面长叹的孩子们,如果能认真地去理解一位百岁老人眼里美好的东西和美好的事情,他们的辛苦,或许能略有所减吧。
  一位长寿的老人,如何对待日渐衰老的每一天?包丽敏老师这样写:周有光一生信仰科学。他说:“什么叫科学?科学就是规律。自然科学是自然规律,社会科学是社会规律。”
  他以科学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活,比如,基本不怎么喝酒,不抽烟,因为此前患有青光眼常年坚持滴眼药,一天不落,还读了不少讲怎样锻炼脑子的书。
  甚至可以说,某种程度上,他以科学的理性来帮助自己面对死亡。
  当我问起他如何思考生死,他是这样回答的:“人都喜欢活,不喜欢死,这是常态。可是你假如研究过进化论,就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你心里就舒服了。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挡不过的”
  上面这些文字写得真好。包丽敏老师找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用直观的对待生和对待死的对比方式,讲述了岁月侵蚀一个人的身体,却不能打垮他信仰科学的意志。
  坚持用科学的方式,度过每一天,这有多么难,我们都有切身体会。明知道要锻炼,不想动;明知道要少吃,管不住自己的嘴;明知道要早睡早起,手机捏在手上就是放不下;明知道要心平气和,却总是控制不住突然爆发的脾气。飞驰的时光,把我们碾压成日复一日的麻木和自我放纵。一百多岁的周有光先生用科学意志,告诉我们哪怕是滴眼药这样一件小事的年深日久的坚持,有多么可贵。他做到了,所以他是偶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普通人可能做不到他那样科学地对待生死。但务必要努力学习周有光和张允和的伉俪情深。“我们每天上午10点钟喝茶,有的时候也喝咖啡,吃一点小点心。喝茶的时候,我们两个举杯齐眉,这当然是有一点好玩,更是双方互相敬重的一种表达。”
  结婚70年,老伴张允和去世了,周有光和所有普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一样,陷入了茫然之中。他说:“两个人少了一个,这种生活好像是车子,好像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一个轮子忽然掉了,你怎么走?”
  有些疼,只有时间可抚平。随着时间推移,他努力平复自己的心绪,他说:“我就想到一个外国哲学家讲过:个体的死亡,是群体进化的必要条件。这么一想,我才安下心来,毕竟生死是自然规律。有一位外国哲人也说过,人的死亡是给后来人腾出生存空间。”
  活了112岁的周有光,用年复一年坚持不懈的思考和坚定不移的执行力,把自己的生命诠释得美好而完满。美好和完满,多么珍贵,这世界竟然真的就有周有光这样的人,可以全部得到。

(作者单位:锦界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