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榆泉矿:为职工撑起“保护伞”
2024年05月23日
字数:2546
版次:02
近年来,国神上榆泉矿始终坚持安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积极探索智能化矿山建设新路径、新模式,持续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助力“减人、保安、提效”,不断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高安全系数,先后荣获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国家级安全高效矿井、国家级绿色矿山等荣誉,2024年获山西省A类矿井。
上榆泉矿用岗位标准作业流程规范职工作业行为。对每个岗位编制科学全面的标准作业流程,并督促职工熟练掌握,是规范职工作业行为、遏制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有效手段。通过细化、量化作业工序,明确每步作业的内容和标准,辨识评估危险源并制定防范措施,借鉴相关案例,指出存在的违章行为,重点解决职工不知道的问题。
目前,该矿已经修订完善覆盖生产、检修、辅助以及洗选等所有岗位,涉及常规作业、高风险作业、故障处理、智能装备操作等所有工序的1156条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可视化流程、真人演示、仿真动画等,形成了涵盖高频操作、通用岗位、高风险作业的标准作业流程视频231条,实现了“人员—岗位—流程”的精准匹配。岗位标准作业流程推行以来,职工的劳动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已经成为常态,有效管控了作业人员的行为,避免了零敲碎打事故发生。
持续把好人员“矫正关”,发现职工出现不安全行为后,及时进行现场纠正,开展目标定向、情景体验、疏通引导、规程学习、现场践行、综合评审等多种方式方法帮教,并根据情节轻重,采取一对一谈心谈话、心理疏导、家访、停工培训等手段,使违章者认识到不安全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督促其熟练掌握正确的操作工艺。
针对危险作业、易发人群,该矿从作业规程、标准作业流程执行、现场确认、监护人制度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提醒、监督、监管。分析发现夜班是不安全行为的高发时段,通过取消夜班生产,有效降低了夜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通过召开不安全行为座谈分析会议、专业技术例会等,剖析不安全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人、机、环、管”中查找管理漏洞和缺陷,有针对性地制定管控措施;更新现场专用工具,革新技术装备,调整工艺工序,优化管理流程,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从根本上杜绝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该矿不断推行全员安全积分管理系统,通过负向惩戒、正向激励来考评人的安全行为,进而达到强化管控的目的。应用“安全积分管理系统”,将年度最终安全积分作为职工晋升评先考核的重要依据,年度内个人安全积分低于基准分的采取停工培训、岗位调整、扣减安全奖、风险抵押金等负向惩戒措施,且不得评为安全先进个人;本部门全员平均积分低于全矿各部门平均分的不得评为安全先进集体,安全积分低于90分的职工不能参与班组长及以上管理人员的晋级或提升。安全积分高于基准分的,采取调高安全奖、评先树优、晋升提拔等正向激励措施。
截至目前,上榆泉矿累计实施智能化项目52项,投入资金3.8亿元。2022年8月,山西省能源局组织智能化验收,该矿达到中级智能化水平。
在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改造方面,该矿对现有综采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利用井下集控中心、地面远程分控中心,实现远程控制、一键启停功能,实现了“记忆割煤+自动跟机拉架+人工远程干预”的作业模式,大大提高了采煤效率,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人工远程干预技术的实施,使得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地面远程分控中心对采煤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干预,确保了煤炭顺利开采。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矿井培养了新型技术人才,推动了矿井高质量发展。
在改造掘锚机方面,对履带式转载破碎机、桥式转载机与自移机尾进行远程智能化系统改造,不仅提升了设备的性能,还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安装激光雷达、惯性导航仪等先进设备,实现了对巷道内部环境的精确感知;对配套软件进行安装调试及改进,实时监控设备的工作状态,预测设备故障,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加快推行“无人值守、有人巡视”模式,完成了井下供配电、供排水、主辅运输、压风、注氮、矿井水处理等18个智能化系统建设,实现了井下变电所、污水仓等地点无人值守,减少作业人员24人。
应用轨道式巡检机器人,对井下变电所、运输胶带机头辅助设备进行综合管理、联动、协调。通过搭载多种传感器,实时采集巡检设备和巡检环境的图像、声音、红外热像以及温度、烟雾、气体浓度等参数信息,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巡检,降低了工人劳动风险,实现了应用场景的智能化监测和24小时自动巡视功能。
在智能通风改造方面,安装精准自动测风装置12处,升级改造自动风门10道,安装智能调节风窗9处,每道通风设施均可进行可视化远程监控,能够实时监测井下通风状况,为矿井通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成智能通风管理平台,发挥通风系统“大脑”指挥作用,应用通风解算技术,能自动生成三维动态模型,实时监控通风设施的状态和参数。
为完善人员接近防火系统,该矿装设了“电子围栏”,在采掘工作面成功安装人员接近防护系统,同时在主运输机头、机尾等关键位置布置AI智能摄像仪。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防护,通过应用UWB精准定位、红外热成像以及“电子围栏”等,实现了对关键作业区域的实时监测与预警,提升了安全防护能力。
在智能化选煤厂建设方面,该矿块煤系统使用TDS智能干选机替代原有动筛跳汰机,通过X射线穿过煤和矸石后所形成的图像不同,用图像识别技术分辨煤和矸石,并依靠高压风将矸石或煤吹出达到分选目的。使用弛张筛替代原有圆振筛,通过粉煤不入洗、块煤不见水,降低洗选煤泥产率,提高商品煤回收率。完成智能装车系统建设,结合原有的装车站集中控制系统及各辅助系统,实现了智能无人自动装车,提高了铁路快速装车站系统的智能化及自动化水平。
经过5年的不断投入,在智能化培训方面,上榆泉矿智能化实操室已经建成带流程指示的采煤、运输、通风、洗选等环节仿真模拟培训系统,用于岗前学习、实操培训、技术比武、技术交流、故障诊断等实操培训。2023年新建成智慧VR实训室,能够全景模拟井下主要生产现场。特别是重要岗位司机,能够身临其境体验学习安全操作、避灾路线、应急处置等相关内容,持续提升现场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夯基础、促提升。上榆泉矿将牢固树立“事故可防可控”“少人则安,无人则安”等安全理念,全面准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持续发力,精益安全管理,坚持科技兴安,筑牢矿山安全生产防线。
狠抓人的不安全行为
上榆泉矿用岗位标准作业流程规范职工作业行为。对每个岗位编制科学全面的标准作业流程,并督促职工熟练掌握,是规范职工作业行为、遏制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有效手段。通过细化、量化作业工序,明确每步作业的内容和标准,辨识评估危险源并制定防范措施,借鉴相关案例,指出存在的违章行为,重点解决职工不知道的问题。
目前,该矿已经修订完善覆盖生产、检修、辅助以及洗选等所有岗位,涉及常规作业、高风险作业、故障处理、智能装备操作等所有工序的1156条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可视化流程、真人演示、仿真动画等,形成了涵盖高频操作、通用岗位、高风险作业的标准作业流程视频231条,实现了“人员—岗位—流程”的精准匹配。岗位标准作业流程推行以来,职工的劳动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已经成为常态,有效管控了作业人员的行为,避免了零敲碎打事故发生。
持续把好人员“矫正关”,发现职工出现不安全行为后,及时进行现场纠正,开展目标定向、情景体验、疏通引导、规程学习、现场践行、综合评审等多种方式方法帮教,并根据情节轻重,采取一对一谈心谈话、心理疏导、家访、停工培训等手段,使违章者认识到不安全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督促其熟练掌握正确的操作工艺。
针对危险作业、易发人群,该矿从作业规程、标准作业流程执行、现场确认、监护人制度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提醒、监督、监管。分析发现夜班是不安全行为的高发时段,通过取消夜班生产,有效降低了夜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通过召开不安全行为座谈分析会议、专业技术例会等,剖析不安全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人、机、环、管”中查找管理漏洞和缺陷,有针对性地制定管控措施;更新现场专用工具,革新技术装备,调整工艺工序,优化管理流程,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从根本上杜绝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该矿不断推行全员安全积分管理系统,通过负向惩戒、正向激励来考评人的安全行为,进而达到强化管控的目的。应用“安全积分管理系统”,将年度最终安全积分作为职工晋升评先考核的重要依据,年度内个人安全积分低于基准分的采取停工培训、岗位调整、扣减安全奖、风险抵押金等负向惩戒措施,且不得评为安全先进个人;本部门全员平均积分低于全矿各部门平均分的不得评为安全先进集体,安全积分低于90分的职工不能参与班组长及以上管理人员的晋级或提升。安全积分高于基准分的,采取调高安全奖、评先树优、晋升提拔等正向激励措施。
强力推进智能化建设
截至目前,上榆泉矿累计实施智能化项目52项,投入资金3.8亿元。2022年8月,山西省能源局组织智能化验收,该矿达到中级智能化水平。
在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改造方面,该矿对现有综采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利用井下集控中心、地面远程分控中心,实现远程控制、一键启停功能,实现了“记忆割煤+自动跟机拉架+人工远程干预”的作业模式,大大提高了采煤效率,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人工远程干预技术的实施,使得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地面远程分控中心对采煤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干预,确保了煤炭顺利开采。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矿井培养了新型技术人才,推动了矿井高质量发展。
在改造掘锚机方面,对履带式转载破碎机、桥式转载机与自移机尾进行远程智能化系统改造,不仅提升了设备的性能,还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安装激光雷达、惯性导航仪等先进设备,实现了对巷道内部环境的精确感知;对配套软件进行安装调试及改进,实时监控设备的工作状态,预测设备故障,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加快推行“无人值守、有人巡视”模式,完成了井下供配电、供排水、主辅运输、压风、注氮、矿井水处理等18个智能化系统建设,实现了井下变电所、污水仓等地点无人值守,减少作业人员24人。
应用轨道式巡检机器人,对井下变电所、运输胶带机头辅助设备进行综合管理、联动、协调。通过搭载多种传感器,实时采集巡检设备和巡检环境的图像、声音、红外热像以及温度、烟雾、气体浓度等参数信息,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巡检,降低了工人劳动风险,实现了应用场景的智能化监测和24小时自动巡视功能。
在智能通风改造方面,安装精准自动测风装置12处,升级改造自动风门10道,安装智能调节风窗9处,每道通风设施均可进行可视化远程监控,能够实时监测井下通风状况,为矿井通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成智能通风管理平台,发挥通风系统“大脑”指挥作用,应用通风解算技术,能自动生成三维动态模型,实时监控通风设施的状态和参数。
为完善人员接近防火系统,该矿装设了“电子围栏”,在采掘工作面成功安装人员接近防护系统,同时在主运输机头、机尾等关键位置布置AI智能摄像仪。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防护,通过应用UWB精准定位、红外热成像以及“电子围栏”等,实现了对关键作业区域的实时监测与预警,提升了安全防护能力。
在智能化选煤厂建设方面,该矿块煤系统使用TDS智能干选机替代原有动筛跳汰机,通过X射线穿过煤和矸石后所形成的图像不同,用图像识别技术分辨煤和矸石,并依靠高压风将矸石或煤吹出达到分选目的。使用弛张筛替代原有圆振筛,通过粉煤不入洗、块煤不见水,降低洗选煤泥产率,提高商品煤回收率。完成智能装车系统建设,结合原有的装车站集中控制系统及各辅助系统,实现了智能无人自动装车,提高了铁路快速装车站系统的智能化及自动化水平。
经过5年的不断投入,在智能化培训方面,上榆泉矿智能化实操室已经建成带流程指示的采煤、运输、通风、洗选等环节仿真模拟培训系统,用于岗前学习、实操培训、技术比武、技术交流、故障诊断等实操培训。2023年新建成智慧VR实训室,能够全景模拟井下主要生产现场。特别是重要岗位司机,能够身临其境体验学习安全操作、避灾路线、应急处置等相关内容,持续提升现场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夯基础、促提升。上榆泉矿将牢固树立“事故可防可控”“少人则安,无人则安”等安全理念,全面准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持续发力,精益安全管理,坚持科技兴安,筑牢矿山安全生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