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孔
2024年05月15日
字数:1736
版次:04
◎姚 悦
我不理解老公为啥每周六都要往早市跑,无论家中冰箱里有没有库存,就像他不理解为啥衣帽间已盈箱满笥,我还总爱往商场里钻是一个道理。这个双休日我读完了《神华能源报》推荐的《在菜场,在人间》这本书后感触颇深,决定扩大个人喜好,从下周开始和老公一起逛早市。通过菜市场之窗,可以直接瞭望到市井百态,品味带热气的人间烟火,感受接地气的生活乐趣。
作者陈慧,自2006年开始在菜市场摆摊,持续至今,2010年开始写作,被央视赞为“菜场女作家”。这本书讲述了她在菜市场摆摊的18年里,遇到形色各异的人和事,猪肉区的屠夫、修锅底的铁匠、胆大心细的捕蛇者等人物有血有肉、直抵人心,令我手不释卷。还有在菜市场收废品的、乞讨的、捡钱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为了讨生活煞费苦心,闲不容息。
她的文章耐人寻味,虽没有华丽的词语堆砌,却引人入胜。她的笔锋文从字顺,善于巧妙地借物喻人,且力透纸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文要数《包子》,开篇仅一句点明主题:“荣恩开包子铺,店铺就在菜市场门口。”之后的几页里再没有了包子的踪影,愈发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故事从主人公荣恩三岁时没了娘讲起。荣恩目睹病重疼痛难耐的亲娘跳井身亡,荣恩的爹是个蛋贩子,不是在收蛋的路上,就是在卖蛋的路上。爷爷中风多年,瘦弱的奶奶一个人打理家务,还要侍弄几亩责任田,一家人能分给荣恩的关爱微乎其微。好在还有外婆家,荣恩黏舅舅,舅舅出门玩耍也爱带上荣恩。荣恩爹再婚,荣恩多了个小弟弟,他考上了高中也没能继续读书。心疼他的外婆找到荣恩爹理论,他爹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继母倚在门框上嗑瓜子,瓜子皮散落一地,却说:“外婆,不是我们不让荣恩上学,荣恩娘生病、办丧事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大笔外债,如今收蛋的生意不景气,两个儿子只能顾一头,还是趁早学个手艺贴补家用”。
外婆还惊讶于继母的直截了当没缓过神来,荣恩却爽快地答应了,“妈妈说得对,我听你们的!”
至此才牵出了关于包子的故事。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选择“多才多艺”。苦命的荣恩经历了幼年丧母、童年少爱、青年辍学,但他听话、吃苦,在县城赫赫有名的刘记包子铺学艺的两年里,他从不偷工减料,起早贪黑学得了正宗的“汤包”手艺。
舅舅和外婆帮助荣恩置办起了他自己的包子铺。他的包子馅料足、口感佳、汤汁鲜、价格廉,不久就出了名,每天蒸出的包子供不应求。荣恩爹答应的出一部分资金迟迟没有到位,但从没承诺过什么的外婆却是出钱又出力,时常过来帮他打下手。外婆发现每天荣恩都会做两个超级大的包子不出售,“难道是她有了心仪的姑娘?”外婆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才得知原来荣恩总是偷偷地给正在上学长身体却骨瘦如柴的继母儿子送去,外婆知道后眉头拧在了一起。那天又快到小弟弟下课的时间了,荣恩焦急地看着墙上的时钟,又瞅着外婆不悦的表情始终没有挪步。
外婆找到一个口袋装上了两个特大号的包子,又拿了两个热乎的煮鸡蛋放在了荣恩的口袋里。
小声地说“去吧,快下课了。”
荣恩扭过头,擦了擦泪水,跑得飞快。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性的光辉和亲情的温暖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包子不仅是荣恩安身立命之本,以包子为题引出的成长课题令人深思,同时引领读者以更加宽广的视角看待生活、善待他人、珍惜拥有,创造美好。我随即又在购书网连续拍下了陈慧先后出版的另外两本散文集《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世间的小儿女》,满怀期待再次与她的佳篇早日邂逅。
在经济效益激增的时代大潮中,立竿见影的“上游者”固然易聚焦在追光灯下,但“潜伏”在社会基层每一个普通劳动者亦闪闪发光。小人物同样应该被看到、被发现、被记录、被关注,无论处在哪个等级,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和积极的心态都应该被温柔以待。秤平斗满,童叟无欺,心底有爱,追求美好……感谢菜场女作家,通过菜场瞭望孔,带领读者感受到和谐社会良性进步的一帧帧生动影像。
(作者单位:辽宁沈西厂)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书写一群平凡的菜场小贩人生的炙热生活的书,也是一本讲述贴地而活的生之乐趣的书。作者一边摆摊一边写作,遇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有乡邻、顾客,也有隔壁摊位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她将日常所见化作真诚的记述,把市井百态、红尘温暖,和一个个平凡生命的庄严与贵重,通通写入书中,把烟火人间的热热闹闹、挨挨挤挤,带给每一个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