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杨开明:躬耕煤海 淬炼“匠心”本报特约记者 王小燕
  魁梧身材、浓眉大眼,帅气中带着一份
  作为乌东煤矿首个急倾斜综合开采智能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杨开明的精
  拥抱变革向新而行
  2020年11月,乌东煤矿被列入首批国家
  要想因地制宜,必须另辟蹊径。适用的
  从无到有,总得有人“尝鲜”。杨开明挺膺担当,说干就干,立即与矿设备管理人员和厂家技术人员投入前所未有的探索。
  在最初尝试的两个月里,杨开明几乎天天入井,与技术团队共同研究采煤线路、分析工艺流程、设置设备参数……一忙就是十几个小时。针对煤层的特殊性和进刀工艺,他提出了8段工艺自动截割和自动跟机方案。
  “实现设备联动是当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杨开明说,“那时,整个身心都在方案的演练中,有时连吃饭、走路、睡觉都在琢磨。矿上给予了很大支持,我们静下心一点点试验,从如何匹配切割工艺,到实现滚筒翻刀,再和液压支架同步,逐个攻关。”
  在探索中改进,在改进中完善,在这场时间与耐力的竞赛中,杨开明和技术团队用不懈探索、执着追求完满作答。随着采煤机在煤壁前移动,滚筒上下左右灵活自如,液压支架护帮、移架、推溜、喷雾等动作依次展开……“成功了!”经过为期半年的技术革新,进刀程序无法连续使用的难题终被攻克,记忆截割和跟机移架率均达80%以上。看着眼前的场景,杨开明激动不已。
  “以前,工作面一个班要20多人,现在一个班只有9个人。”杨开明唏嘘道,“智能化工作面可实现一键启停、远程放煤、集中控制和监测,不仅人员被极大解放,而且工作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操心。”采煤技术的变革,令杨开明深切感受到科技的无穷力量。
  在切磋磨合中,杨开明与智能开采日益“熟识”,针对智能化进刀过程中刮板输送机压机的难题,他提出利用电流调整采煤机速度的“妙招”,并利用光电耦合解决了综采工作面所用变频器干扰控制反馈信号的问题;针对工作面宽度窄、斜切困难以及无法智能解决三角煤的难题,他提出“立煤平采”的智能采煤技术,使工作面自动化率从不足60%提升到90%以上,人工干预率从30%下降到5%以下。
  2023年,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如期举行,杨开明作为参赛队员第一阵列出征,最终取得综放工作面赛道特等奖。这不仅鼓舞着杨开明的决心,激励着乌东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信心,更引导着新疆公司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精益求精“匠心”如玉
  20岁工作,24岁当副班长,28岁获先进,31岁入党……时年38岁的杨开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和成长。
  杨开明毕业于乌鲁木齐煤矿技工学校,他说,上班3个月,队上就安排他跟着师傅学开采煤机,很快就考了证,从此与采煤机结下不解之缘。
  同样是采煤司机,杨开明割出的煤壁又平又直,标准美观,在新疆公司连续4届技能比武大赛中摘金夺银,这份“硬实力”,使他成为采煤司机中的佼佼者。
  “一要专注操作,二要了解煤质,三要保养煤机,四要心中有数。”杨开明这“四要诀”的方法虽然简单,应用起来学问可就多了。能把煤壁割直,除了目测靠眼力、操作凭手力,重要的是手眼一致的协调,练就的是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
  工作第3年,杨开明担任了综采队生产班副班长。作为主力生产区队的生产班组,他不仅在工作中多了一份担当,更掌握了多工种的操作技能。移架、放煤、端头、支护等工作,他样样精通,还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工作“经”:端头架下风险高,需细观察;放煤大块易卡溜,要均匀放;皮带跑偏易洒煤,得勤修理;单体支护重量大,自己干……
  小班长学问大。除了要对全班工作内容了然于心,杨开明还要对每一位班组成员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每次都有针对性地合理分配工作。班组在他的带领下,工作业绩和安全指标在区队考核中都是名列前茅。
  不负光阴不负己。为了不断提升自己,杨开明先后参加长春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煤专业的函授学习,被聘任为企业技师。
  在平凡的岗位上,杨开明与时俱进,匠心铸魂。全程参与建成国内首个急倾斜短壁特厚煤层智能综采工作面,提出并采用“双线多段控制模式”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单滚筒采煤机中部斜切进刀的8段工艺截割和自动跟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家能源集团“绿色能源杯”劳动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善思动脑的能力”是杨开明对工匠的理解。18年来,他立足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创新创效,让“匠心”在时间的淬炼下愈发坚定,在不懈的坚持中更加奋发有为。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