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钢铁驼队”驰而不息
本报通讯员 侯殿麒
  “这个山头坡陡,比较滑,大家一定要确认脚下,踩实后再前进。”5月1日8时23分,在朔黄铁路原平分公司神池南站SK218+700处,该站副站长冀国华多次叮嘱着身边一同值守的同事。
  神池南站位于海拔1533米晋西北高原,是国家能源集团运输板块中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咽喉”,占据着“一站疏、全线通,一站堵、全线停”的重要战略位置。沿线巍峨耸立的山体护坡经多年风化剥离,形成山体滑坡、泥石侵线等大大小小的安全隐患,对铁路运输安全造成影响。
  早在今年4月初,神池南站就成立了防洪隐患排查小组,安排技术骨干到沿线跟班检查。职工采取徒步走线路、上山下河的方式,查找并整治设备隐患,并利用无人机对人工巡检难以到达的处所进行全覆盖检查,摸清周边环境变化状况,实现防洪工作“肉眼”与“天眼”的有机结合。
  5月1日这天早上,坡上一块泥土松动的地段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经过仔细检查确认是前一晚下雨所导致的护坡土壤侵蚀,“虽然此处距离线路较远,但仍有泥石侵入线路的风险,我们先清理表面平整山坡。”冀国华立即作出安排。设好防护并系好安全绳后,同事们按照分工迅速忙碌起来。
  “铿、铿、铿!”铁铲清除淤泥的声音回荡在山坡上。约莫30分钟后,职工们把淤泥清理完布置好沙袋后,他们又向下一个山头走去。“别看我们这支队伍的平均年龄不大,但是责任却不小。管内10公里长的战场,入汛以前,我们需要沿周边全部走一遍。”冀国华手指远处的山体说道。
  随着无人机螺旋桨快速转动,检查组的“飞行员”李映萱操作着无人机开始对线路周边山体进行“侦察”作业。无人机很快便悬停到目标区域上空,山体的地形地貌以及记录在案的病害处所在屏幕上一览无余。
  “有的山体攀爬难度较高,着眼于降低作业风险和提高排查效率,我们使用无人机配合作业,效果非常显著。”冀国华说。
  “这个位置有变化,对比4月初期的检查情况,这里的石头向下移位了近1米的距离。”李映萱察觉到异样,一边呼唤正在查看山体的冀国华,一边拿出4月份的排查资料。“咱们先把它纳入整治计划,排查结束我就把资料整理出来,纳入天窗计划来消灭这个隐患。”冀国华说道。
  有经验的排查人员都知道,那些位于山体突出部位、底部嵌入山体较浅、看似稳固的“卧牛石”,极易受到季节交替的影响而发生松动下滑,影响铁路安全行车。冀国华和同事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为所有危石的位置、状态、特征变化等数据建册排查,并随时掌握线路设备质量状况。
  在不断的实践中,冀国华获得集团公司职工技能大赛工务断轨抢修集体项目一等奖,被评为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朔黄公司先进工作者、原平分公司劳动模范等称号。而比荣誉表彰更重要的是,他们确保了“西煤东运”和反向“白货”运输的安全畅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