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古诗词中的文人雅事之“酒事”:一曲新词酒一杯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里“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到《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写“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几千年来,中国文学著作中都有酒的影子。
  “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美景,“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气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绿酒一杯歌一遍”的不舍……“一曲新词酒一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饮酒吟诗,借酒明志,留下无数佳作,也为酒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
  饯行酒:“劝君更尽一杯酒”
  古人在饯行送别时通常会饮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饯行酒,寄寓着对朋友的不舍、对其未来的担心,浸透的是诗人与友人的真情。
  战国时期,荆轲行刺秦王临行之际,燕太子丹在易水之上为他饯行,荆轲饮酒豪歌,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句。
  而一个夜晚,白居易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叶、荻花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眼前一片萧瑟。他下马到客人所在的船中饯别,举杯饮酒。酒喝得很多,但因为离别而伤感,他丝毫感觉不到欢乐。分别时,一片江水茫茫映着明月。白居易的这杯酒,写尽了朋友即将离别的感伤。
   宴会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宴会常是快乐、轻松的,诗人更常以酒表达欢快的情绪。“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人们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外景映入了户内,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融为一体,与宾主的劝酒声、欢笑声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表达喜悦之情非酒不能淋漓尽致。岑参道:“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酒尽兴,杯莫停,昨天的故事休要提,明天的事情也不去想。今夜,且让我们放声大笑,不醉不归。多么豪迈,又多么开怀!
  李白曾与其弟在桃李芬芳的花园相聚,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酒杯频传,人亦醉倒在月光之下。于是乎想到,如果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李白斗酒诗百篇”,形象地说明了酒与古代文人文学创作的关系。
  消愁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的《短歌行》开篇即以酒起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人才匮乏的忧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于是他借酒消愁。这杜康美酒方可令诗人解脱。
  李白也曾在人生失意、孤独寂寞时饮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词句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且具有一种狂饮之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反客为主的任诞情态,表现出他豪饮高歌、抒发忧愤的人生感慨。
  而李清照晚年的“三杯两盏淡酒”怎么浇得了她心中的块垒。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绝望,令人动容。国破家亡,孑然一身,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无边丝雨令人心思更烦忧。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在风雨中互相扶持、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更显凄凉。
  酒,是一种文化,是欢乐者的良友,也是悲伤者的知己。酒,让失意者超脱,也让得意者放达;给凡夫俗子以现实的欢快,更给文人墨客以惬意的诗情。 (据学习强国)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