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一块煤的“裂变”
——宁夏煤业公司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迭代升级探秘
  

本报记者 李小红 特约记者 许祎敏


  一块煤能做成什么?
  不走进宁夏煤业煤制油分公司产品展览室,很难想象一块煤的“变身”品如此之丰富——油、蜡、化工料,衣服,箱包,饭盒,水杯……
  当沉睡亿万年之久的煤炭进入煤制油生产系统后,如同进入“魔法工厂”,在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后,衍生出柴油、石脑油、轻质白油、液化气、硫磺、费托蜡等产品,实现了价值裂变升级,吨煤价值提升了7倍。
  一直以来,宁夏煤业公司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持续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相继建成煤基甲醇、聚甲醛、煤基烯烃、煤制油等8个现代煤化工项目,年产能规模超过1000万吨,为我国煤炭清洁转化和高效利用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新途径。
  点煤成“金”守牢能源安全底线
  把煤变为油和化工原料,技术是关键。宁夏煤业公司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是历经与国外技术10年拉锯式谈判,吃过“买不来、要不来”的技术封锁之苦后,自主研发走出的一条煤制油国产化技术创新之路。
  曾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煤制油化工部总经理杨占奇,回忆起项目建设历程,至今感慨又感叹:“技术人员都是住在现场机柜间,几把椅子拼在一起就是一张床,干累了躺下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干。这么大的装置交到我们手上,大家都憋着一股子劲儿呢,立志要把项目建成建好。”
  气化装置是煤制油项目的龙头装置,针对国外技术“水土不服”的问题,技术人员顶着压力自主研发,经过反复模拟推算,重点实施了关键核心设备结构开发、工艺参数模拟计算、工艺技术流程优化和联锁控制程序开发等,最终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宁炉”,并获得15项发明专利,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重要的是,由于“神宁炉”能“通吃”各种煤,为劣质煤清洁利用提供了途径。
  经过持续优化,如今的“神宁炉”已跻身干煤粉气化技术国际一流水平,不仅畅销全国,还走出国门,远销美国,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树立了典范。
  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还攻克了37项关键技术,从理论、技术到材料、装备,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和工艺,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掌握百万吨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的国家。项目整体国产化率高达98.5%,带动了一大批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装置运行7年多来,实现了从建起来、开起来到稳起来、优起来的转变,累计生产油化品超过2000万吨,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底牌”。
  科技赋能 推动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日常的塑料饭盒、口罩、水杯等都是由这些‘白珍珠’加工而成,而做成这些的原料就是我们常见的煤。”跟随煤化工研究院先进材料创新团队副主任黄河走进实验室,各类聚丙烯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依托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宁夏煤业公司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已建成费托蜡、C12、C14、轻质白油等一批项目,形成“五大类、21种”精细化工产品集群,实现了从单一的油品和聚烯烃产品向“油—化—新材料”多元化产品体系转变。
  今年年初成功调和生产的-35号车用柴油被称为“极寒柴油”,适用于-14℃至-29℃的低温环境,在北方冬季极寒情况下可为大型运输车辆提供强劲动力,在推动油品多元化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生产的轻质白油因热值及闪点高、罐存及运输条件要求低、无毒无味的“两高两低两无”特性,在厨房新型燃料市场上广受欢迎。
  除了产出高品质的柴油、汽油,宁夏煤业公司还通过优化工艺路线,生产出高端润滑油、食品蜡、航空航天燃料等多种煤化工产品,实现了从卖炭向卖油、卖精细化工产品的华丽转变。
  煤化工研究院院长李虎表示,企业的研发始终要从国家发展的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要从融入整体产业布局中找准定位,着力开展高端油品和聚烯烃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以及成果转化应用,构筑起“双碳双控”背景下的竞争新动能、新优势。
  向新而行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3月29日,宁夏煤业公司20万吨/年费托蜡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该项目采用自主开发的高真空连续精馏工艺技术,以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费托重质蜡和费托精制蜡为原料,通过一级薄膜和三级短程蒸馏生产20万吨/年费托蜡产品。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正迎来突破性发展,为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重大战略机遇。
  公司抢抓机遇,在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聚焦特种油蜡、核心催化剂、α烯烃以及精细化学品等特色领域,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成果创新转化,加快矿用润滑油、矿用柴油、井下加固高分子材料等一批内需产品推广,实现绿电绿氢与煤制油化工耦合。
  布局特种油品、高附加值化工品和高分子材料等,加快推进10万吨/年EVA(乙烯—醋酸乙烯树脂)、15万吨/年GTL基础油(天然气合成油)、费托尾气制LNG(液化天然气)等项目建设,开发煤间接液化二代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我们要依托装置,在服务科技强国战略和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作为宁夏煤业公司首位校招博士、煤化工研究院先进材料创新团队负责人的李磊,多年来扎根实验室和装置现场,解决了聚合活性低、煤基丙烯单耗高等瓶颈问题,摆脱了对进口催化剂的依赖。
  作为煤制油配套工程,烯烃二分公司定制开发的“无规共聚聚丙烯新牌号3240NC”一次性生产成功,利用其富余乙烯,依托部分富余公用工程及相关辅助设施新建10万吨/年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项目等。
  与此同时,公司还依托研究院、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正提速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充分发挥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公司上海研究院等创新研发平台作用,围绕企业自主开发的润滑油基础油、PAO、POE等核心技术产业化,加大成果转化应用力度,超前谋划新一轮化工延链强链壮链项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煤”好未来,“油”我创造。宁夏煤业公司将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攻坚克难,锐意创新,持续演绎更加生动精彩的煤的“裂变”故事。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