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黄金水道”上的亮丽风景线
  

本报通讯员 操锦坤


   在销售集团华中分公司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寒暑无阻,扎根港口;他们砥砺创新,勇闯潮流,他们就是港口货管部。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守护着华中“中转基地桥头堡”,创造“海进江”煤炭销售事业一个又一个骄人业绩。

  华中中转基地的奠基人
  时光回溯到2015年,当时煤炭形势低迷,急需拓展新的区域市场,华中办事处应时而生。13名来自五湖四海的职工汇聚在江城武汉,开启了艰辛的市场拓展之路,许磊正是其中的一员,也是2023年更名为港口货管部,曾经的中转物流部的元老级成员。
  在市场走访的过程中大家很快发现,开拓江内市场的关键在于运输和数质量管控环节。当时江内煤炭运输没有体系,没有规范,没有秩序,运输成本虚高,煤炭数质量结果的好坏全凭运输个体户和客户的“心情”。办事处能否在江内立足,关键在于能否经济安全地将神华煤配送至电厂。
  为了快速打开区域市场,办事处一改传统的北方港离岸平仓销售模式,开启了“海进江”煤炭配送的探索之旅。肩负着调运工作重任的许磊和同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走遍了长江下游的中转港口、“两湖一江”区域的水运煤码头、行业内有影响力的航运公司,筛选出了张家港、江阴中信等一批有实力、有规模、作业规范等适合煤炭中转的专业港口和航运公司,奠定了2017年更名为华中分公司中转基地的基础。
  “海进江”煤炭安全的守护者
  从2015年的年销量637万吨,到2023年的8300万吨,“海进江”煤炭销售事业迅猛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降低配送运输成本和数质量损耗成为了常态化研究课题,煤炭中转和江运环节更是管控的关键。
  从配送业务伊始,分公司就派人常驻长江下游中转港口,从朱德胜、周崇辉,再到如今已在中转港安家落户的周少峰、徐光。为了降低煤炭数质量损耗,他们早出晚归,长期驻守码头生产一线,制定了海轮从开舱、中转装卸作业到江船接驳作业的一系列流程和规范。从中转码头的粗放式作业到颗粒归仓,从数质量结果客户单方面说了算,到推进第三方商检、数质量加权结算、亏损部分三方共担,从江船露天运输到盖雨布、打封签、加灰印,再到推进棚架船运输,华中分公司数质量管控成绩一年比一年优异,管控标准逐步成为了江内煤炭配送运输的标杆。
  2023年,分公司江轮配送棚架率65%,其中九江航线实现100%全覆盖,全年配送数质量损耗低至15大卡,较行业平均管控标准80大卡低65大卡,真正践行了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实现了煤炭转运的安全和绿色发展。
  数字化转型的先锋队
  在时代大背景下,在2024年优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标准要求下,集团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华中分公司港口货管部全体成员,正是华中数字化转型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早在2020年,为了解决中转基地和“海进江”煤炭配送数质量管理的难题,分公司便启动了“海进江”煤炭智能物流平台建设,初步实现了煤炭中转和运输可视化、监管智能化、报表在线化的初步目标。2023年,在分公司港口货管部同事的提议和努力下,围绕货物安全管控等方面进行了平台二期优化升级。平台基于数据互联架构,将海轮、中转港口、煤炭堆场、江轮、商检和电厂等6大要素一体化集成,以安全、规范、智慧、绿色为理念,实现“海进江”全物流链条的可视化、智能化、数字化,做到了“海进江”煤炭配送销售在运输、过驳、商检等全过程可视化监管,场存管理、港口过驳、现场安全、电厂保供等重点环节的智能化管控,作业报告自动生成、经济指标智能分析、市场行情可视监测、管控记录线上归集,大大减少了人员重复劳动,提高了全流程作业效率,打造成了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在华中人接续奋斗努力下,如今的中转基地,囊括了14家“海进联运”中转码头、2个大型煤炭加工和分销基地、1家长江中游铁水联运码头,业务涵盖了煤炭中转运输、储存、二次加工分销、铁水联运、反向运输等多方面,真正实现了“海进江”全物流链条的可视化、智能化、数字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满载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的船舶千帆竞发,川流不息,已成为长江“黄金水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驻守在调运一线的华中港口货管部全体成员,在创造和见证华中辉煌的同时,也将继续发扬实干、奉献、创新、争先的企业精神,全力优化升级“海进江”煤炭销售的战略支点,让世界一流综合能源贸易商的旗帜在长江经济带上空高高飘扬。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