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其芳 特约记者 施大阳
在江苏公司,总装机容量已突破1485万千瓦,传统火电装机占比极高,是基本盘、老家底,新质生产力要从既有产业里生发。
公司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存量资产转型升级,发展新优势加速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这与江苏公司当前的“一二四六”治企策略异曲同工。
作为省内最大发电企业,江苏公司牢记总书记“做好煤电大事”的殷殷嘱托,抓住江苏区域产业基础坚实、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得天独厚的优势,系统运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手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迈进,一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竞逐能源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用实际行动践行“做好煤电大事,扛起引领大旗,打造价值高地,把电力做到最好”新使命,矢志向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端和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不断厚植电力能源新质生产力,为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大文章提供绿色支撑。
推陈致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长江北岸,泰州公司通过一期“三改联动”、二期“二次再热”、精益化运维、CCUS“尾部固碳”,打通了源头减碳、过程降碳、终端捕碳的煤电碳绿色生产链。
一江之隔,常州公司二期2×100万千瓦国内最先进的煤机拔地而起,现场机器轰鸣、焊光闪烁、吊车高耸,涌动着大建设、大发展的澎湃春潮……
打开江苏公司产业版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面演进的坚韧——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持续巩固和扩大传统能源装备优势,推进新能源项目大干快上,CCUS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成果,加快向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端转变、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江苏公司牢牢把握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兜底保障和系统调节的新定位,以安全可靠、灵活高效为方向,通过“两个联营”“上大压小”、升级改造等方式推动煤电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助力能效对标取得佳绩,加强机组灵活性改造,在全力做好能源保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深度调峰能力。去年公司深度调峰创收3.3亿元,创历史最好成绩。
按照“统筹推进、一企一策”原则,“咬”住高端化发展布局不断跃升,泰州公司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50万吨/年煤电CCUS项目,捕集的CO2全部销售利用,开辟了煤电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常州公司建成国内首个大型燃煤锅炉污泥耦合掺烧项目,二期煤电项目也在高标准建设,江苏公司厚植新质生产力的玲珑棋局定式已成、落子有声。
以“新技术”赋能安全生产管理,综合运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AI+等科技手段,强化数智技术应用赋能,推动传统火电设备更新升级,积极推广“互联网+管理”的新模式,高质量推进数字化智慧化电厂建设。
窥一斑而知全豹。位于苏北宿迁公司的“黑灯工厂”项目,以集团十大科技项目的高起点开启了电力“智”造的新纪元。项目将实现燃煤电站自启停全程智控和至少20种典型常见的故障极早期识别、故障诊断以及燃煤电站主机、输煤和化学区域少人巡检、少人干预的新型生产运行模式。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围绕“绿色”做文章,江苏公司向来不遗余力。
在做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煤电产业基础上,聚焦优质规模化新能源项目,竞得连云港1GW海上光伏项目,谏壁宝堰、泰州东夹江等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项目全面开工,江苏公司首个风电及储能“惠龙港风光储一体化项目”获地方政府核准批复,新能源装机突破百万千瓦,“星罗棋布”的光伏集群电站模式基本形成。
以火电立身,却不惟火电发展。江苏公司从单一供电向综合能源转型,借助区域制造业集群优势,破除“围墙”思维,因地制宜,与城市深度耦合,既做电、热、气、水清洁能源多联供的“动脉”,又做为城市减负之“静脉”。
在常州公司稳步推进压缩空气业务,在谏壁公司、常州公司、泰州公司利用码头资源开展中转过驳服务,在谏壁公司、常州公司、宿迁公司拓展污泥掺烧新场景……
除此以外,江苏公司还布局多能互补绿色低碳体系,全面启动“涟水模式”综合能源,南京工程学院“低碳校园”项目并网运行,涟水综合能源项目获国家能源集团投资决策批复,宿迁三期热电联产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批复,泗洪综合能源项目完成公司立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江苏公司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赛道上,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形成燎原之势,发电量、煤耗等多项发展指标领跑全集团乃至全行业。
与日俱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4年工作会,江苏公司治企策略优化调整为“一个目标、两个转变、四项使命、六型定位”,扬鞭快马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全力推进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加快布局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新能源、新业态、数字化、智能化等领域形成突破性成果,推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加快打造标杆示范和“首台套”“首突破”项目,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下好先手棋、抢占新赛道、掌握主动权。
不难看出,新能源、新项目、先进技术攻关已然成为江苏公司锚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多元布局,拓展“新能源+”业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多业态互补项目,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发展,催生更多“光伏+”应用场景,大力推进园区光伏+储能+智能微网等新能源开发一体布局。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布局新能源、氢能、新型储能、综合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赛道,重点推进太阳能高效碳转化、干热岩资源开采及综合利用等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培育新的发展优势和效益增长点。
走进南京工程学院“零碳”图书馆,随处可见传统电气化设施与绿色能源配套设备的无缝驳接,这是江苏公司与该校产学研深度合作的6兆瓦低碳校园示范项目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集成了业内最前沿的智能绿色能源站、光储存一体化系统、新能源公交系统等,为校企合作探索能源革命新方向打下了基础。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要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立足省内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江苏公司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同向发力,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持续深化与科研单位和各大高校的联系协作,探索“发电负荷大数据预测”“安全行为智能识别”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联合与国产化研究攻关,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依托“清洁煤电+CCUS”“新能源场站+智能运维”等解决方案,前瞻性地为行业绿色转型发展打造样板。高质量实施谏壁超超临界机组宽负荷快速灵活调峰、常州二期燃煤发电减污降碳和灵活智能、泰州百万千瓦机组全碳捕集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打造标杆示范和“首台套”“首突破”项目,数字化类科技项目一体推进,强化数据聚合互通,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引领。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江苏公司探索“创新联合体”模式,用好用活“揭榜挂帅”、各类创新工作室、QC等活动载体,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宿迁“校企智能综合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等2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创建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薪酬分配向创新团队、骨干人才倾斜,让更多“千里马”竞相涌现、各尽其才,最大程度释放创新潜力、提速创新动能。
循“新”而动,向“质”而行。江苏公司产业新动能、新引擎强劲,笃行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创新争先之势,奋力建设世界一流清洁低碳能源科技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