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一线故事
“生命线”午夜抢修记
本报通讯员 刘 丽 特约记者 赵晓静
  “点检长,2号B皮带机尾部导料槽出口位置,经过输煤皮带的煤流形状异常,皮带跑偏严重!”夜里11时,安徽马鞍山电厂燃料点检长未代军,被一阵子急促手机声惊醒。“仔细排查该段输煤线路,着重观察落煤管、导流板,我马上开车到达现场。”未代军放下电话,立即穿上工作服驾车,一边开车一边心里谋划着设备异常的处理方案。
  3月中旬,运行部时常反映码头来船煤中煤矸石等杂物大块增多,很容易对皮带机造成影响。燃料机务班收到这一信息后,立即开展反事故学习,制订应急对策,组织检修力量对输煤线路开展24小时定点巡检,“千里眼”加“放大镜”同步坚守一线“敏感”区域,增强风险管控力度,防患于未然,避免可能发生的设备故障。
  “2号B皮带机皮带严重跑偏,检修需要暂停此段皮带,请燃料运行作好准备。”凭借近30年的检修经验,未代军迅速分析故障,排除了皮带老化的原因,忽然发生的“皮带跑偏”原因肯定“不简单”。
  果不其然,10分钟后检修项目部工作人员再次来电,“1号B对2号B段导流板被严重砸变形,导流板支座有一端撕裂,导流板坠落至距皮带仅有2厘米。”未代军一听到“2厘米距离”,心中“咯噔”一下,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悬坠中的底座被撕开3/4,而导流板是一块四边直角钢板,长150厘米、宽60厘米、厚1.6厘米,这冲击力有多强大。皮带随时有被撕裂风险。
  抢修就是命令。为避免故障面进一步扩大,未代军带领应急小分队,扛着20斤重的电焊切割工具,直接奔向1号转运站。在抢修现场,应急小分队首先处理底座撕裂处断口,用切割机切开撕裂的断口,并用磨光机打成规则的坡口;四周铺上防火毯,大家弓着身子,硬是用手合力托起重达200斤的导流板至固定位置。由于导流板处于导煤槽内,导煤槽高度仅有50厘米高度,在如此狭窄空间完成导流板底座的切割和焊接作业,难度可想而知。
  应急小组成员都是身高1米8的硬朗汉子,此刻他们几乎完全紧贴在工作面上,或躺、或蜷、或趴,以各种“奇特”的姿势匍匐前进,每一次挪动都显得异常小心且精准,只为了更贴近工作面,更精准地完成抢修任务。由于刚刚停运的输煤皮带未来及清理积粉,他们的脸颊、安全帽、工作服上沾满煤粉,他们的工装已被汗水浸透,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全然体会不到初春寒意料峭。
  焊花在焊枪尖端跳跃,如同绽放的花朵,在黑暗中熠熠生辉。检修人员们每一次操作都显得异常小心,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生怕出现一丝差错;眼神坚定而锐利,透过护目镜的遮挡,仿佛能够穿透一切阻碍,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经过长达6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晨光穿透厚厚的云层,洒落在码头面上,映射在大家的工装上,为这群忙碌了通宵达旦的检修人员披上了一层荣耀的铠甲。他们紧盯修复步骤,严把抢修质量,输煤导流板终于稳稳地回归到底座位置,焊缝平整如镜,试运行状态正常。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