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一路生花,毫厘间淬炼匠心
本报记者 陈婉冬 通讯员 封斯元/文 记者 郝 华/图

王志林检修液压管路。



王志林(中)带领工友开展技术攻关。




王志林(左)与工友调试气动单轨吊。



王志林(右一)为职工讲解调试冷弯机压力要领。



王志林焊接皮带架。


  这些天,在宁夏煤业清水营矿要找王志林,别人一定会告诉你,到劳模创新工作室去。几个月来,为了解决大坡度采煤机电缆防滑的问题,王志林常常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反复设计、反复试验,成果安装在110207工作面,现在已顺利运行了一段时间,而精益求精的他在这个基础上还在思考着如何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升级。
  见到王志林的时候,他正伏在工作室的桌上,用笔在图纸上写写画画,蓝色的工装洗得发白,却也没洗掉上面点点机油的污渍。他神情专注,时而停笔思考,时而翻书查看,思绪丝毫不受干扰地在各种零件与设备中穿梭。几天前,他刚刚获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矿领导为他送上贺信,并勉励他继续保持良好的作风和干劲,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
  今年54岁的王志林是清水营矿机电队副队长,加在他名字前的头衔多得数不过来,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塞上技能大师、宁夏回族自治区技术能手、清水营矿王志林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军人……大家叫他“大师”“工匠”,他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在煤矿黑暗巷道里摸索前行的人,遇到问题、思考问题、钻研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他从煤矿工人走向“矿山创新能手”之路。
  道路的开端在王志林刚参加工作时,他作为机械加工修理厂的学徒,跟着师傅加工一个悬架,他发现师傅画圆孔的粉笔是扁头,方便画直线,而画圆却十分别扭。他蹲在师傅身后,把一支粉笔在地上磨圆了递给师傅,没想到这支圆头的粉笔画圆孔十分顺畅,师傅非常高兴地表扬了他,这句表扬在18岁的王志林心中埋下了一颗热爱思考的种子。
  在机械加工修理厂的几年里,父亲每天都会在王志林下班后向他提问今天学到了什么。王志林的父亲是一名煤矿工人,对他的要求十分严格,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王志林坚持每天学习一个新知识或新技能,积年累月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工作30多年来,王志林下班喜欢宅在家钻研各种机械的原理,许多专业书和工具书被他反复翻看到无法合上。搞些小发明小创造是他最大的乐趣,54岁的他最近在自学CAD,学会一个新知识、解决一个新问题,是王志林成就感的来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榜样是前行路上的灯塔。今年春节,王志林拜访了师傅宋美容,一位89岁的老太太,上世纪80年代的八级焊工。在煤矿,最难、最精细的活都要请来宋师傅,每一条焊缝在她的手下都能变成精美的艺术品,跟着宋师傅学习期间,王志林常常被师傅高超的焊接技术所震撼,也心生羡慕。如今,成长为新一代工匠的王志林,对每一个改造和创新的项目都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要方便实用、要结实耐用、要外形美观、要便于维护……他的高要求在清水营矿是出了名的。“不糊弄”,王志林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和团队成员,不糊弄的工作带来丰硕的成果,多年来,他带领创新团队共完成各类创新成果300余项,完成技术创新、先进操作法和优秀合理化建议成果60余项,其中3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成果获得原神华集团表彰,3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受到宁夏煤业及矿上的表彰奖励,所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连续多年被评为宁夏煤业优秀劳模创新工作室。
  不糊弄,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而其中最根本的是对煤矿工作的认识和对煤矿工人的共情。在井下摸索30余年,没有人比王志林更懂在井下工作是怎么一回事。提起他最得意的创新改造项目,无不是充满了对矿工的关爱。
  胶带输送机是井下重要的运输设备,却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存在着清理机尾浮煤时容易被卷入的安全隐患。早年间全国各地煤矿发生的此类事故,王志林现在还可以一一细数。“安全,是煤矿工作最重要的事情。”为此,王志林着手设计制作了“胶带输送机自动闭锁装置”。该装置通过在胶带输送机机尾防护罩距行人侧安装制作一个拉门,并在拉门外侧安装一个限位开关,实现了胶带输送机自动闭锁,有效规避了人员在胶带转动情况下清理浮煤时的风险,该项创新成果获得了宁夏煤业技术创新一等奖。
  清水营矿恢复生产前期,矿井主副水仓需加快施工以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各类支护材料无法从立井下放,只能从一号副斜井轨道运输斜井下放。在斜井中需经历轨道运输、单轨吊辅助运输、胶轮车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交替运输的环节中要由人工装卸物料,100多斤重的物料靠着人拉肩扛,工人的劳动量大,同时严重制约着矿井恢复生产的速度。王志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必须尽快想出一个办法”。他主动请缨,组织团队开始攻坚。热火朝天的劳动号子在地层深处回荡,百米之上劳模创新工作室日夜灯火通明。终于,“自卸式集装箱”研发成功,使用20吨平板车作为轨道运输的承载车,并在平板车上焊接了便于集装箱与平板车固定的装置,在地面把物料装到平板车上的集装箱内,通过轨道运输将集装箱下放到卸料地点,再由单轨吊吊运集装箱到胶轮车上方,通过集装箱底卸,将物料自动卸入胶轮车,转运到水仓施工地,大大减少了人工装卸料时间,经测算,工作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该项成果先后荣获2019年全国煤矿优秀“五小”成果二等奖、2019年度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三等奖、宁夏煤业第八届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荣誉,为矿井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截至目前,自卸式集装箱仍然在清水营矿井下运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着安全和经济效益。
  一个人成功不算成功,带动一群人成功才是真的成功。一直以来,清水营矿致力于为职工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全力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全面培养优秀专家、大国工匠和青年人才三支人才梯队,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基于此平台,王志林将多年练就的技能和掌握的维修技巧传授给了更多的青工,先后与8名青年职工签订了“师带徒”协议。开设“技能微培”“微课堂”,随时教、学、论、解,举办技能提升培训班12期,全矿有40%的工友听过他讲的技能课,先后培养出高级工35人、技师3人、高级技师2人,一大批高技能“蓝领精英”,释放出“辐射效应”,不断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为全面建设安全稳定清洁智能高效幸福矿井贡献力量。“技术这个东西保留是没用的,要传播给更多人用于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在百米井下,王志林摸索前行30余年,用思考与学习,一路拾起技能与经验的星星火种,并将手中的冉冉火炬交付于后辈,也实现了自己将所学传承的愿望。
  一路前行、一路生花,王志林用自己所思所学筑梦,扎根生产一线,在实践中打磨技能、在毫厘间淬炼匠心。用执着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一道道工序、一个个零件中捕捉到创新改造的契机,用智慧和汗水践行“科技兴矿,匠心筑梦”的誓言。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