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高空“问诊”
本报记者 陈其芳 通讯员 张 洁 冀圣恒
  2月10日,大年初一,新朔铁路准池线神池南特大桥。
  顶着呼啸的寒风,新朔铁路公司卧厂通信技术工区工长白海龙和工友们在距地面40米高的大桥上现场“诊脉”,给大桥护栏两侧的通信桥槽做“手术”。
  准池线全长180公里,桥连隧、隧连桥,是新朔铁路大准线与朔黄铁路之间的黄金联络线。春节保供关键时期,行车密度增大,铁路通信设备的维修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不少。越是这关键时刻,白海龙和工友们越不敢放松。
  卧厂通信技术工区担负着25座铁路高架桥梁、11座隧道、19座通信铁塔、38座光纤直放站以及通信线路和设备设施的维修任务。其中,高架桥通信桥槽内敷设有数十条光缆,是运输生产准确传输调度命令、车机联控、机车重联、煤尘检测、红外探测、列尾检测、4G/5G信号、灾害监测、会议视频、区间视频监控等信息的重要通道,如同列车的“神经”,安全重要性不言而喻。
  腰系安全带、手握扳手和铁钳,白海龙和工友们高空“问诊”,发现受大风影响和列车经过时的强烈振动,有些桥槽盖板已经被风掀开,露出里面的光缆,有些桥槽的紧固钢丝扎带因长时间使用出现松垮断股,盖板摇晃,需要手动调整、复位及紧固。
  “从槽体下面穿起、与桥梁护栏卡扣,再用克丝钳抻紧、锁闭锁头、系扣。”白海龙给新入职的职工讲解绑桥槽盖板的重点。短短几分钟,他就顺利流畅地完成了一处桥槽固定任务。
  寒风凛冽,高空“医生”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寒风肆无忌惮地往身体里钻。特别是更换桥槽螺栓的时候,戴上防护手套无法加装桥槽抱箍小螺帽,只能脱下手套作业,双手暴露在外,很快就冻僵了。他们不得不采取车轮战,轮番上阵,干得热火朝天。
  高空作业,除了需要能吃苦、有耐力,最主要的是克服恐高心理。
  “我第一次高空作业时,一上桥腿就发软,明知道往桥下看会晕,但就是控制不住,越怕越看,越看越怕。”王伟告诉记者,经过8年的磨炼,现在他已经克服了心理恐惧,捆起桥槽来得心应手,但低温和肆虐的风依然是最大的考验,“有时候桥上的风特别大,很难站稳,要把你吹跑似的,多亏身上的安全带,这才彻底理解了‘安全带就是生命带’的真正含义。”
  虽然行车、气候及环境等因素给作业增加了难度,通信“医生”们从未降低作业标准,保质保量完成了神池南特大桥桥槽巡检任务。一天下来,他们需要完成2到3座桥的检查维修任务,徒步走行上万步,蹲起数千次。
  “只要煤列开行安全,我们再累、再苦也值得。春节在岗,也是为了万家团圆。”返程途中,白海龙仰起冻得通红的脸说道。
  寒夜里万籁俱静,远处天幕上绽放出朵朵绚烂的烟花,和爆竹声叠在一起,使原本空寂的旷野也有了节日气息。回去等待白海龙和工友们的将是工区食堂一锅锅热气腾腾的饺子。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