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旭日东升破晓生
——记国电电力宣威公司重生之路

本报记者  马 婷 通讯员 李欣海



  云南东北边陲的乌蒙山头,一抹初阳,跃出灰蒙的星云,喷薄出娇艳壮丽的光芒,为山脚下的国电电力宣威公司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边,昂扬凛然而又生机盎然。
  1958年,肩负着时代发展重任的宣威公司应运而生,成为云南省当时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但随着云南水电大发展,煤矿改革,火电市场行情急剧下滑,2010年起,宣威公司进入了10年低谷期,负债率达419.89%。一时间,这座让宣威人骄傲的“宝塔”坍塌在即将破产的喧嚣声中。
  进入新时代,在集团党组及国电电力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宣威公司抢抓机遇,走出了一条以火电为基础、以新能源为核心竞争力的涅槃之路,让这个历经风雨的火电企业在花甲之年重获新生、华丽转型,再度成为宣威市最耀眼的光芒。
  2022年,公司首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2023年,公司完成发电量33.37亿千瓦时,全年利用小时数5563小时,区域对标在五大集团同类型机组中负荷率、年利用小时数累计均排名第一。
  职工们由衷地感叹道,“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宣威公司回来了!”
  思想破题焕生机
  “2017年,初来宣威公司,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心惶惶,最多的1年离职了100多名职工。”公司党委书记李茂存讲道,在即将破产的时期,每次开会都在研究职工分流方案,每个人都不知道何去何从。
  “一个都不分流!”最后,领导班子拍板,毅然决定重振旗鼓,共同应对生存保卫战。在彻夜的思考后,李茂存等班子成员一致认为,围绕盘活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先从思想破题,重塑职工信心。对此,领导班子深入一线,与职工促膝长谈,问计于民,多次召开全员研讨会,集思广益。与党员深入沟通,激发党组织干事创业的热情。在集体的力量下,战略思路逐步明晰,规划方案由粗到细,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强化内部管理办法、绩效考核等方案呼之而出。
  每天的发电量、煤耗成了全厂职工最为关注的大事,每个阶段的工作计划、推进情况成了每位职工考虑研究的要事。一时间,全公司迅速形成党员创先争优、比学赶超、团结带领群众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氛围。笼罩在宣威公司十年的“阴霾”逐渐散去,照进了缕缕希望的曙光。
  “虽然我们这支队伍平均年龄49岁了,但经历风雨后的他们能坚挺地跟着我们一起向前奔跑。”李茂存说。有了全体职工的支持,有了科学战略的指引,2020年,宣威公司在申请破产的同时,开始着手筹划新公司重塑方案,回购2台机组,坚持“破产不停产、边生产边重整”,自主经营保生存,以边破产边孵化的方式,进军新能源市场,孕育企业发展新动能。
  “2021年,我们实现了2010年以来的首次盈利,但是这个盈利是在破产清算资产的红利下,我们自己并不认可。2022年,我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首次盈利。职工收入增加了,每个人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谈起这些,公司总经理张成锐满脸笑意。
  两策齐驱拓新局
  有了坚强的队伍保障,公司将重点转移到了如何生存盈利的问题上,而首要解决的便是燃料供应问题。
  宣威周边以民营小煤矿为主,没有稳定煤源,且热量低,保供能力不足,加之地处西南边陲,与其他煤炭大省相距较远,运输费用较高,一度成为公司的老大难问题。
  对此,宣威公司多渠道、多方式开拓市场。对内,分散煤源渠道,沟通对接近20家煤矿,共计70万吨煤料。对外,领导班子带队,奔赴几千公里,去省外寻找低价优质煤源,开启了云南省首家新疆、陕西外购煤渠道。同时,抢抓先机,紧跟云南省外购煤运费补贴政策,获省外购煤财政补贴7273.42万元,大大降低了外购高卡煤成本。
  “集团公司及国电电力对我们的大力支持解决了我们的燃‘煤’之急,为调整燃煤结构、提升机组接带高负荷发挥了‘稳定器’作用。”宣威公司燃料管理部主任胜应排说。自集团重组以来,集团公司给予非一体化电厂部分优于市场价的5500大卡优质煤源支持,煤量更是从以前的20万吨增长到了30万吨。
  既然有了“口粮”的保障,该公司开始算起了效益账。年度长协电煤供应184万吨,占比高达95.4%,如果采取年度低价中长期合同保供为主、市场现货采购为辅的采购策略,年度长协合同价同比降低53.19元/吨。如果优化结构、准确把握采购节奏,在1、2月省外市场煤价高位暂缓采购,3月低价错峰采购省外市场煤,燃料采购成本同比降低4440万元。不仅在采购上精打细算,该公司的综合厂用电率也在克勤克俭中降了1%,供电标煤耗下降10克左右,累计节约成本2000多万元。
  “破产清算的阵痛,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虽然现在保障了生存问题,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简单停留在传统火电上,必须走上转型的道路。”公司副总经理吴兴沿说道。
  从重生的顶层设计初期,宣威公司就将新能源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在破产前开始孵化新能源项目。2019年,公司结合国家关停机组配备当量的新能源光伏政策,依据企业未来产业布局方向,争取到热水新能源光伏指标。
  提起新能源建设的过程,吴兴沿有说不完的故事,“自规划之日起,我们就抱着必胜的心态和信念,3月初就开始准备施工前期工作。11月施工期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边学、边干、边设计、边施工。为了保证年前配电等设备尽快到位,在疫情供货困难期,我们从供货商找到上游供货商,再联系到生产商,连夜驱车前往河南厂家监督进度,感动了厂家为我们加班加点生产。”
  在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念下,2023年1月20日,热水光伏项目并网发电,6月17日全容量并网,全年实现利润2000多万元。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开拓新能源市场,于今年投产25万光伏项目,努力成为云南省唯一拥有40万集中式光伏项目的火电厂。与此同时,开发风电、储能项目,实现“风光火储”耦合科技创新等项目均列入该公司今后的发展规划中。
  敢拨迷雾见月明
  采访过程中,宣威公司每个人、每件事都直击记者心灵深处,散发着如旭日般蓬勃的生机和正能量。
  “我们人力不够,不足以自己大修”“全部外委资金受限”“DCS改造拖不了”……去年5月,在人力物力等多重限制下,宣威公司咬紧牙关,作出了10月初两台机组同时停机大修70天的决定,DCS国产化改造便是其中一个重大技改项目。5月底,维修部热控技术员崔光芬领取任务,带领着仅有的3名技术员便开始了前期准备工作。
  完全不同的两套系统,纯英文的说明书,连厂家都不甚明确的枢纽,极具风险的施工现场……改造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难题,如同翻不过的大山,一时让崔光芬手足无措。高压态势下,轻微的异响都会使她神经紧绷。
  为保证30多个机构全部拆除后,1万多个连接口重组得准确无误,崔光芬拍了上千张照片;为了弄清楚每个设备,她整天追着厂家不厌其烦地请教;为了研究出符合电厂需求的系统,她连夜挑灯学起了英文。从5月底到11月底,崔光芬不断在濒临崩溃的边缘和自我鼓劲安慰中切换。
  随着11月8日并网成功,崔光芬千丝万缕的情绪伴随压抑已久的泪水奔涌而出。并网成功后,她睡了整整一天一夜。
  在承载着几代人青春无悔,激扬人生的宣威公司里,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2023年7月的一个夜班,煤仓配煤情况在CRT上肉眼可见的变差,制粉系统开始吃力,给煤机频繁堵断煤告警,主汽压力不再坚挺,负荷也顶不动了。
  “戴好手套,带上工具,走!”运行部值长王志刚安排好集控室工作,带着几名值班员冲到现场,“没有专业设备就徒手疏通!”王志刚检查完现场,抡起铁锹手动给给煤机通堵。大量的煤灰,让其他人都有点犯嘀咕。
  “都没有尝试,咋知道解决不了呢?我们肯定可以!”通过王志刚的不断鼓励,在太阳即将升起时,给煤机的运转梗阻疏通成功了。
  巾帼不让须眉的崔光芬、坚定而又执着的王志刚、以身试“伤”的孔洋、培育上百人的老师傅单德稳……在宣威公司转型发展的历程中,他们仅仅只是一个缩影。
  从最困难的历史时期,全年利用小时数789小时,到现在突破重围,实现全年利用小时数5563小时;从厂用电9.27%到现在降至7.5%;从煤耗358.2克/千瓦时到现在337克/千瓦时,他们如同厂区内12月盛开的白色玉兰花,坚韧不拔,凝聚起了一股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