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抢险现场的“守护人”
本报特约记者 任振华 通讯员 张博阳
2025年11月26日
字数:1309
版次:03
  11月2日凌晨3时20分,朔黄铁路原平分公司宁武西站深夜的宁静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瑞军,下行12公里570米处晃车!抓紧带人去现场检查处理!”车站值班员的声音透着急迫。军人出身的综合维修作业组长王瑞军二话不说,迅速召集人员,携带雨具和照明工具,即刻冲进沉沉的雨幕。途中,他同步联系检测厂家核对数据,并叮嘱数据盯控人员坚守岗位:“晃车是‘急症’,必须分秒必争处理好。”多年的经验让他深知,线路安全容不得半点拖延。
  半小时后,王瑞军带领作业人员抵达现场。应急灯的光束下,钢轨上一道微弯的痕迹显得格外刺眼。“一组立即建立防护体系,防护员各就各位;二组负责线路处理,小张、小李,你们一人一台起道机,负责起道拨线路,我负责看水平,其余人按分工开始作业!”王瑞军蹲在冰冷的道床旁,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浸透了工服。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急处置,钢轨恢复平顺,晃车隐患被初步控制。他这才直起酸痛发麻的腰,而一个更深层次的隐患,已在他脑海中清晰浮现——
  晋西北高寒山区地理环境特殊,加之今年汛期累计经历41轮强降雨,时长超过356小时,总雨量高达591毫米。在雨水的长期浸泡下,12公里430米至630米区段的线路基础乃至整个山体都出现了下沉,随之而来的翻浆冒泥等病害屡治不绝。尽管年初已对该路段进行针对性整治,但在季节性降雨与持续高位运量的双重压力下,病害呈现出“新旧伤叠加”的复杂局面,维修难度与日俱增,检修周期逐年缩短。
  在抢险的间隙,王瑞军翻出近半个月的检测台账,逐段标注病害位置,并按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统计。线路示意图上,很快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圈。他当即主动拨通了陈家沟工务小组的电话请求支援。
  “宁武西这边线路多处病害集中爆发,我们现在人手不够,恳请你们抽调骨干过来,咱们合力把这段线路的养护漏洞补上!”线路工段国平在电话那头听闻情况后,当即应允。王瑞军在支援队伍抵达前全程值守,紧盯每个环节。很快,陈家沟工务小组的骨干队员们带着捣固镐、轨距尺等关键工具赶来,为这场病害攻坚战注入了决定性的力量。
  得到人力和设备的支援后,王瑞军带领技术人员冲锋在前。白天,他组织大伙鏖战“天窗点”,对照台账逐一攻克病害;夜晚,他坚持值守,仔细核查行车室的盯控记录,确认所有环节万无一失后,才允许自己短暂休息。
  “天窗点”作业结束后,陈家沟工务小组组长张俊国递来一瓶水,劝他回家:“瑞军,最严重的3处下沉都已经处理完了。你连续熬了三个夜班,弟妹和孩子都在家等着呢。”
  王瑞军接过水喝了两口,指着线路图上尚未打钩的红圈说:“17公里300米处的钢轨波磨已快到临界值,线路轨道质量指数也居高不下,我实在放心不下。今晚你们好好休息,养足精神明天接着干。我睡值班室,听着电话踏实。”
  任凭同事们如何劝说,他依然选择坚守。他还笑着宽慰大家:“放心吧!我在部队执勤时,一站就是一整天,这点强度不算什么。现在就算让我回去躺着,脑子里也全是线路上的事,根本睡不着。”
  当一列列重载列车平稳、安全地驶过曾经的病害区段,各项监测数据均回归安全范围时,王瑞军站在路肩旁,望着车轮与钢轨摩擦溅起的星星火花,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舒展的笑容。阳光洒在他黝黑而消瘦的脸庞上,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烁着一如既往的坚定光芒。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