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实施七大工程 建强三支队伍
淬炼新时代工匠
本报通讯员 吴凯斌
2025年11月12日
字数:1499
版次:03
  秋日的晨光洒向绵延的铁轨,在准池铁路高家堡工务工区的线路上,老工长韩三美正专注地指导徒弟王小曼使用轨距尺。“注意看这个刻度,偏差不能超过正负1毫米。“韩三美一边讲解,一边用手指引着观察角度。这是准池铁路各站段日常工作中常见的教学场景,也是企业人才培育体系中的生动缩影。
  2024年初春,刚从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王小曼来到新朔准池铁路高家堡工务工区报到。面对复杂的线路结构和繁多的技术参数,她坦言:“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场实际差距很大。”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拥有二十多年一线经验的老工长韩三美。这位区段公认的技术骨干精通铁路线路养护、病害整治等技能,培养的徒弟都成了工区的骨干力量。
  自签订师徒协议后,韩三美从线路检查工具的规范使用教起,细致示范轨距测量、水平调整、道床病害判断等基础技能。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正是工务工作的根基,也是技术比武中的核心考核内容。
  让王小曼受益匪浅的是今年夏天的一次线路故障抢修。当时正值高温天气,一段线路出现异常,韩三美首先指导她分析问题成因、制定处置方案。“线路维护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理解问题背后的原理。”韩三美的指导让她对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今,王小曼已能独立处理常见线路问题,还参与到人工智能线路护网门的导航标注工作中。
  在卧厂车站,另一对师徒的成长故事同样令人振奋。卧厂车站站长白兰才被誉为“金牌教练”,从事铁路车务工作二十余年的他,见证了准池铁路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行车组织、调车作业和应急处置经验。
  白兰才的带教特色是“学用结合”,每天安排固定时间进行理论教学,详解《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的核心条款,随后立即带领徒弟参与实际行车作业。
  “从接发列车、调车计划编制到信号确认、进路排列,每个环节都要示范到位、讲解透彻。”白兰才介绍:“在处理复杂作业任务时,我会让徒弟先提出方案,再指导他们实践操作,全程做好安全监护。”
  他的徒弟斛三强对此深有体会:“初次独立操作时难免紧张,但有师傅在旁边指导,就能安心很多。”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培养,斛三强不仅熟练掌握了岗位技能,还在各级练功比武中屡创佳绩。如今,他也开始培养新一批职工,延续着技艺传承的链条。
  这些成长故事背后,是准池铁路系统化的人才培育体系。该公司党委将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构建了“学、练、赛、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育机制,通过全面评估新入职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发展潜力和岗位需求,同时从运输一线选拔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骨干人员,实现师徒之间的最优匹配。
  “我们建立了一套精准的配对机制,确保每对师徒都能发挥最大效能。”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成功结对师徒56对,所有徒弟均通过考核顺利出徒,有效缓解了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制度保障是“师带徒”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该公司出台多项管理制度,明确了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全流程要求,构建了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清晰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完善管理规范,对带教目标、内容、考核标准等作出详细规定。
  如今在准池铁路,“工匠精神”已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该公司坚持“让实干者得实惠、让有为者有位”的选人用人导向,通过完善激励机制,营造了“学技能、练本领、强素质”的浓厚氛围。
  一系列配套措施为“师带徒“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撑。建立技能人才储备库,将优秀师徒纳入重点培养范围;实施差异化激励政策,对带教成效显著的师傅给予相应奖励;对进步快、业绩突出的徒弟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目前,准池铁路仍有20对师徒活跃在运输一线,持续书写着技艺传承的新篇章。据统计,通过“师带徒”机制培养的技术人才已占该公司技术骨干总数的43%,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