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领跑“重载时代”

本报通讯员 刘 剑
2025年10月20日
字数:3029
版次:01
  2009年10月15日,作为国家西煤东运战略大动脉的朔黄铁路,在山高坡陡、桥隧相连的朔黄线成功开行万吨列车。16年来,朔黄铁路胸怀“国之大者”,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勇担时代使命,先后开行1.6万吨重载组合列车、两万吨重载列车,试验开行我国编组最长、载重最大且运用全自主技术的3万吨重载列车,踏上重载铁路运输新征程,扛起全国铁路煤炭发送量的12%运输重任,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注入了新的动力——

  从无到有,在崇山峻岭中开辟重载通途

  铁龙驰骋,山河如画。重峦叠嶂间,一列万吨重载列车沿着朔黄铁路一路攀爬,向太行山挺进。车窗外,峭壁如削,深谷幽邃,呼啸的风声与列车的轰鸣交织,似在诉说着一段段不平凡的征程。
  朔黄铁路西柏坡以西,是中国重载铁路的“极限考场”。在这里,134座桥梁横跨山谷之间,77条隧道穿山越岭,10‰及以上坡道有78处,373个弯道中最小曲线半径400米,东西两端落差1527.63米,这般复杂的地形条件,在全路绝无仅有,却也铸就了朔黄铁路人逐梦重载披荆斩棘的传奇故事。
  2002年5月18日,朔黄铁路开通运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朔黄铁路运能压力愈发紧张,5000吨列车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运量需求。而突破牵引重量极限、提升运输效率、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开行重载列车,成为朔黄铁路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梦想。
  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朔黄铁路人的担当。2008年,朔黄铁路在测量条件受限、无开行经验的薄弱基础上,遴选操纵技术精湛、综合素质过硬的机车乘务员成立“重载先锋队万吨指导组”,向重载铁路运输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为了开行重载列车,掌握万吨列车的操纵技术,我们每天和厂家一起进行机车改造、同步性能试验,再改造、再试验……周而复始,不分昼夜连续作战。”朔黄铁路机辆公司运输部主任马锦华回忆道。他是朔黄铁路第一批万吨列车司机,参加了朔黄铁路万吨重载列车试验,也见证了“朔黄重载”的发展。
  巍巍太行山,镌刻着艰苦卓绝的奋斗足迹。2008年3月24日,朔黄铁路第一列万吨重载列车在神池南至西柏坡区间开始试验。“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攻克操纵技术难关,我们吃住在车上,一干就是半个月。”马锦华说。
  2009年10月15日,朔黄铁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功开行1+1组合万吨列车,用铿锵的车轮声奏响了自主创新的时代强音。这是朔黄铁路人“重载梦”的起点,也是朔黄铁路人勇攀重载高峰的号角。从无到有,朔黄铁路人用智慧和汗水,打开了重载铁路运输的大门,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重载征程。

  从有到优,不断刷新重载运输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朔黄重载”犹如搭载了创新引擎的快车,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通过提升轴重、优化编组方式、创新牵引技术等手段,朔黄铁路重载运输技术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展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生动范例。
  作为衡量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尺,重载运输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不仅代表着铁路货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更是推动现代物流体系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16年砥砺奋进,朔黄铁路相继实现单元万吨列车、组合万吨列车、1.6万吨列车、两万吨重载列车常态化开行,并于2024年4月20日试验开行了三万吨重载列车,不断刷新世界重载运输技术的新高度。
  “这份沉甸甸的重载成绩单来之不易,凝聚着无数朔黄铁路人的智慧与汗水。”朔黄铁路机辆公司机务电力运管中心主任姚星深有感触地说。
  在新时代的浩荡东风里,姚星带领工匠能手创新创效工作室成员,先后优化列车操纵办法40余次,攻克两万吨重载列车操纵难题20余项,将两万吨重载列车运行中平均受力控制在1000千牛以内;在三万吨重载列车试验开行中,利用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综合检测(试验)机车,实时采集列车安全数据,不断优化列车操控,将列车车钩力降低至974千牛,困难区段列车最大脱轨系数由0.75显著降至0.28……姚星与他的创新攻坚团队以昂扬姿态,不断攻克重载列车操纵难题,在重载技术的高原上筑起新的高峰,让“朔黄重载”的硬核实力在铁路运输领域的舞台上熠熠发光。
  奋斗铸就辉煌,岁月铭刻荣光。16年来,从万吨到三万吨重载列车开行,朔黄铁路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迈着铿锵步伐,刷新着世界对中国重载的认知。2022年“打造能源运输行业两万吨重载列车技术品牌”入选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典型案例,在重载技术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2023年,朔黄铁路成功入选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名单,成为全国200家入选企业中唯一的铁路企业。

  从优到精,以创新之姿领跑世界重载

  “18849次列车,黄骅南站10道发车!”2024年9月26日,随着一声长笛响起,一列万吨级无人驾驶重载列车从朔黄铁路黄骅南站出发,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智能化发展迈入新阶段。
  作为长期参与重载列车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研究的机车乘务员,李东明已经从事重载列车驾驶十余年。“以前是我驾驶列车,现在是列车自己跑。”李东明介绍说,无人驾驶重载列车从关键技术到管控模式都实现了自主可控,创建了“数字化仿真、智能化驾驶、远程化遥控、集约化调度、一体化监测、少人化值守”新业态,打造了国内首家在车站集中控制、列车智能驾驶全系统革新的智慧重载运输新范式。
  开辟新赛道、开拓新格局,是朔黄人勇立重载运输潮头、以运输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从2022年7月15日朔黄铁路首趟单机自动驾驶控车试运行,到2023年4月20日两万吨重载列车自动驾驶首次在朔黄铁路东线试验成功、2024年9月26日无人驾驶重载列车试验成功,这些重载技术突破,既是对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交通强国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了铁路智慧,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铁路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目前,朔黄铁路重载列车自动驾驶技术实现了人工零接管、零干预的突破性进展,列车运行安全性、可靠性、智能化应用等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其中,列车控车率指标98%、运输效率指标99%、控车精准度指标95%。这一系列创新成果不仅为新质生产力赋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我国重载列车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动铁路运输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以“新”提“质”,以“质”催“新”,经过16年的重载运输实践探索,朔黄铁路加快技术成果转化,重载列车管理技术从碎片走向链条,先后制定《两万吨列车安全操纵技术标准》《重载乘务员平稳操纵分级评价标准》等核心管理标准,完善了行业发展规范。在技术创新方面,组织撰写《两万吨列车体系丛书》《三万吨重载列车路书》,出版发行《重载操纵技术》《两万吨综合检测(试验)机车》,构建两万吨重载列车安全管控标准体系,填补了重载领域技术空白。
  16年来,朔黄铁路始终秉承“一家人、一条心、一条路、共创共赢共进、追求卓越同行”的联合运输理念,以“两准入、四统一”为指引,创新构建了“实践+实战+实效+理论”“四位一体”的重载人才培养体系,两万吨乘务员由最初的18班逐步增至576班,培育出我国第一支三万吨乘务员队伍29名,为重载列车安全开行构筑了高质量发展人才保障。
  中国重载,复兴道路上的亮丽名片。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朔黄铁路万吨重载列车安全运行16周年、两万吨重载列车安全运行9周年、三万吨重载列车安全运行1周年。这一组组沉甸甸的数字,是中国铁路技术实力的生动体现,更是“交通强国”战略在重载运输领域结出的丰硕成果。如今,朔黄铁路以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姿态,持续擦亮中国重载这张“国家名片”,一幅为世界重载铁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壮丽画卷,正以磅礴之势徐徐展开。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