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了冰城,蓝了天空
2025年10月15日
字数:1763
版次:02
初秋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松花江,落在黑龙江哈尔滨热电公司两座冷却塔上。塔壁还沾着夜露,厂区却早已热气蒸腾。老机组低氮燃烧器平稳运行,二期工地塔吊巨臂划出金属弧线,空气里闻不到硫烟味,草木清香扑鼻而来。这座2008年投运的电厂,正用绿色之笔,在冰城天际线勾勒出一幅绿水青山的长卷。
两度技改,将1克煤掰成2克用
作为国家级新区平房区唯一热源,哈尔滨热电公司原本只有两台350兆瓦超临界机组,一年365天连轴转,把30亿千瓦时绿电送进电网,又把600万吉焦热量送进1600万平方米居民家中,13.19万户冰城人靠它把零下30℃的冬夜挡在窗外。近年来,在能源供应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热源建设持续“加码”,每年新增供热面积近2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碳排放”管控标准也在逐年收紧,供热领域绿色转型压力与日俱增。“账本”两边,一边是超13万户居民盼着屋里升温,一边是省里“碳排放”余额哗哗往下掉,老炉膛既要“减肥”又要“增肌”,既要“省煤”又要“多热”,连“平账”似乎都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
哈热人把“不可能”3个字拆成3行: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他们给锅炉做“心脏支架”——为锅炉换燃烧器、升级受热面,让每克煤多撑10公里;给汽轮机做“微创搭桥”——汽轮机高背压双转子切换,冬天供热、夏天发电,一机两吃;再给管网加“热量快递站”——首站增容、中继泵站接力,把余热一路送到管网末梢。
2019年,2号机率先进行高背压改造“手术”,56天后“手术”完成,实现供热半径拓展400万平方米,相当于多出半个城区的“暖流版图”;供电煤耗直降12.8克/千瓦时,一年省下3.6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万吨。2024年,1号机再迎通流“手术”,工期56天,创全国最短纪录的同时,实现煤耗再降4.5克/千瓦时,年省1.3万吨标煤。
两度升级改造,老炉膛换了新“心脏”,跑出了绿色加速度,热源更足、煤耗更低、排放更清,经济与环保双双“在线”。
数字是最硬的注脚。改造后,机组供电煤耗每千瓦时降17.3克,一年省出4.9万吨标煤;供热能力从430万吉焦升到600万吉焦,新增供热面积400万平方米,二氧化碳年减排12万吨。
冬季供暖季,当室外温度跌到零下30℃,平房区居民家温度计仍稳稳停在22℃。老机组完成“极限挑战”,把“减肥”省下的煤、“增肌”多出的热,一起写进冰城的新年轮。
1克煤,终于掰成了2克用。
双倍版图,让1分热生成2分暖
9月9日,记者走进哈尔滨热电公司二期2×660MW热电联产扩建项目现场,一块巨型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施工数据,塔吊林立、焊花飞溅,建设热潮扑面而来。这个总投资68.4亿元、占地34.1万平方米的“超级工程”,正加速改写哈尔滨的供热格局。
“这是我们的‘智慧大脑’。”公司基建副总经理唐放指着一旁的智慧安全监控中心说,这里不仅能实时抓拍违规作业、预警人员车辆风险,还能对扬尘、噪声等环保指标全天候监测,确保建设高效、安全、绿色。
自2024年9月28日开工以来,哈尔滨热电公司锚定“高效建设、优质投产”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今年2月21日复工后,更是一路“狂飙”:
3月,3号锅炉第二段钢架启动吊装;
6月,3号锅炉大板梁通过验收;
7月,4号锅炉大板梁紧随其后完成验收;
……
截至目前,3号锅炉受热面安装已完成近1.9万道焊口,4号锅炉完成超8000道,主厂房框架全面封顶,汽机房行车吊装完毕,冷却塔筒壁施工突破70板……“每一天都在刷新进度条。”施工方负责人语气坚定。
“这不是简单的‘添炉子’,而是供热系统的一次革命。”公司总经理唐士明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两台660MW超超临界机组将新增3535万平方米供热能力、160吨/小时工业蒸汽,供热管线横跨平房、南岗、香坊、道里四区,覆盖哈尔滨主城区近半数人口。供热版图也将扩大两倍,成为黑龙江省单体接带热负荷最大的主热源。
更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同步建设脱硫、脱硝、废水零排放系统,实现“增产不增污”。“我们要让市民暖,更要让天空蓝。”唐士明说。
预计今年底,项目将完成60%以上受热面安装,明年正式投运。届时,年发电量达52.8亿千瓦时,年营收约24.73亿元,不仅为企业带来效益,更将为哈尔滨节能减排、民生保障注入强劲热能。
从“黑大粗”到“近零排放”,从一期供热1600万平方米到二期供热3535万平方米,建成后总供热面积将超过5000万平方米,占哈尔滨市总供热面积的六分之一。哈热人用一条“减碳—添绿—惠民”的清晰轨迹证明:老工业基地也能在锅炉烈焰与数字脉动之间,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绿水青山新画卷。
两度技改,将1克煤掰成2克用
作为国家级新区平房区唯一热源,哈尔滨热电公司原本只有两台350兆瓦超临界机组,一年365天连轴转,把30亿千瓦时绿电送进电网,又把600万吉焦热量送进1600万平方米居民家中,13.19万户冰城人靠它把零下30℃的冬夜挡在窗外。近年来,在能源供应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热源建设持续“加码”,每年新增供热面积近2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碳排放”管控标准也在逐年收紧,供热领域绿色转型压力与日俱增。“账本”两边,一边是超13万户居民盼着屋里升温,一边是省里“碳排放”余额哗哗往下掉,老炉膛既要“减肥”又要“增肌”,既要“省煤”又要“多热”,连“平账”似乎都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
哈热人把“不可能”3个字拆成3行: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他们给锅炉做“心脏支架”——为锅炉换燃烧器、升级受热面,让每克煤多撑10公里;给汽轮机做“微创搭桥”——汽轮机高背压双转子切换,冬天供热、夏天发电,一机两吃;再给管网加“热量快递站”——首站增容、中继泵站接力,把余热一路送到管网末梢。
2019年,2号机率先进行高背压改造“手术”,56天后“手术”完成,实现供热半径拓展400万平方米,相当于多出半个城区的“暖流版图”;供电煤耗直降12.8克/千瓦时,一年省下3.6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万吨。2024年,1号机再迎通流“手术”,工期56天,创全国最短纪录的同时,实现煤耗再降4.5克/千瓦时,年省1.3万吨标煤。
两度升级改造,老炉膛换了新“心脏”,跑出了绿色加速度,热源更足、煤耗更低、排放更清,经济与环保双双“在线”。
数字是最硬的注脚。改造后,机组供电煤耗每千瓦时降17.3克,一年省出4.9万吨标煤;供热能力从430万吉焦升到600万吉焦,新增供热面积400万平方米,二氧化碳年减排12万吨。
冬季供暖季,当室外温度跌到零下30℃,平房区居民家温度计仍稳稳停在22℃。老机组完成“极限挑战”,把“减肥”省下的煤、“增肌”多出的热,一起写进冰城的新年轮。
1克煤,终于掰成了2克用。
双倍版图,让1分热生成2分暖
9月9日,记者走进哈尔滨热电公司二期2×660MW热电联产扩建项目现场,一块巨型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施工数据,塔吊林立、焊花飞溅,建设热潮扑面而来。这个总投资68.4亿元、占地34.1万平方米的“超级工程”,正加速改写哈尔滨的供热格局。
“这是我们的‘智慧大脑’。”公司基建副总经理唐放指着一旁的智慧安全监控中心说,这里不仅能实时抓拍违规作业、预警人员车辆风险,还能对扬尘、噪声等环保指标全天候监测,确保建设高效、安全、绿色。
自2024年9月28日开工以来,哈尔滨热电公司锚定“高效建设、优质投产”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今年2月21日复工后,更是一路“狂飙”:
3月,3号锅炉第二段钢架启动吊装;
6月,3号锅炉大板梁通过验收;
7月,4号锅炉大板梁紧随其后完成验收;
……
截至目前,3号锅炉受热面安装已完成近1.9万道焊口,4号锅炉完成超8000道,主厂房框架全面封顶,汽机房行车吊装完毕,冷却塔筒壁施工突破70板……“每一天都在刷新进度条。”施工方负责人语气坚定。
“这不是简单的‘添炉子’,而是供热系统的一次革命。”公司总经理唐士明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两台660MW超超临界机组将新增3535万平方米供热能力、160吨/小时工业蒸汽,供热管线横跨平房、南岗、香坊、道里四区,覆盖哈尔滨主城区近半数人口。供热版图也将扩大两倍,成为黑龙江省单体接带热负荷最大的主热源。
更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同步建设脱硫、脱硝、废水零排放系统,实现“增产不增污”。“我们要让市民暖,更要让天空蓝。”唐士明说。
预计今年底,项目将完成60%以上受热面安装,明年正式投运。届时,年发电量达52.8亿千瓦时,年营收约24.73亿元,不仅为企业带来效益,更将为哈尔滨节能减排、民生保障注入强劲热能。
从“黑大粗”到“近零排放”,从一期供热1600万平方米到二期供热3535万平方米,建成后总供热面积将超过5000万平方米,占哈尔滨市总供热面积的六分之一。哈热人用一条“减碳—添绿—惠民”的清晰轨迹证明:老工业基地也能在锅炉烈焰与数字脉动之间,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绿水青山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