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从戈壁荒滩起步,以能源报国情怀建成“疆电外送”核心电源点与“疆煤出区”关键基地,以智能化改造赋能传统产业、以多能互补项目推动绿色转型,更以民生帮扶、民族团结行动深度反哺地方……十七载扎根天山南北,国神公司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书写了央企深耕边疆、协同共进的奋斗篇章。
筑梦十七载 边疆涌新潮
本报通讯员 杨 磊
2025年10月14日
字数:3408
版次:02
  从茫茫戈壁到国家重要能源战略基地,从“疆电外送”关键电源点到新型电力系统坚定转型,国神公司以能源报国的赤子情怀扎根天山南北,建起煤电一体化基地、打通“疆煤、疆电外送”通道,筑牢国家能源保供基石;以智能化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以绿电项目推动转型,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积极履行国企社会责任,以民生帮扶、民族团结行动深度融入地方,让边疆各族群众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戈壁拓荒 筑牢保供根基

  17年前,当第一批国神人踏上新疆这片热土时,迎接他们的不仅是广袤的戈壁荒漠,更是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时代重任。
  2008年,国家实施四万亿投资计划,新疆能源开发迎来历史性机遇。虽然哈密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八分之一,但开发条件艰苦,“疆电外送”在当时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构想。
  国神公司毅然扛起了开拓者的重任。在哈密市西南79公里的大南湖矿区,初期条件极其艰苦:建设者们住的是集装箱,睡的是大通铺,饮用水需要从50公里外用罐车运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第一代国神人用汗水和智慧在戈壁滩上扎下了根。“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一代代国神人扎根边疆、奉献能源的精神写照。
  经过17年的持续投资、建设及整合,国神公司在新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布局。截至目前,累计在疆投资超过400亿元,建成哈密、准东、和丰3家大型煤电一体化生产基地。这些项目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累计带动当地就业超过2万人次。
  当前,国神公司已成为“疆电外送”“疆煤出区”的重要力量。公司目前在疆火电装机达516万千瓦、新能源装机158.19万千瓦;煤炭产能3400万吨/年,年均发电量超200亿千瓦时。
  除了让新疆民众用上稳定电、温暖煤之外,国神公司源源不断地将煤和电输送到祖国中东部地区,为缓解全国能源供需矛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疆电外送”第一通道——哈密至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核心电源点,哈密煤电公司花园电厂4台66万千瓦机组日夜不停地运转,每年外送电量超过180亿千瓦时。2024年,电厂完成全部机组灵活性改造,具备20%深度调峰能力,为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提供了重要支撑。另外,准东煤电公司准东电厂作为“疆电外送”第二条通道第7个配套电源点,开通了新疆供电重庆外送新通道。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保供基地,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其稳定输出对保障国内能源安全、平衡区域能源供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国神公司响应国家号召,高效建成煤矿铁路专用线,联动储装运和选煤提质系统打出保供“组合拳”。截至目前,准东煤电准东二矿和哈密大南湖二矿总出区量已达324.38万吨,连创新高;在建的准东煤电公司准东二矿铁路专用线项目,是新疆推进“乌—昌—石”片区2023年至2024年铁路专用线重点项目之一,建成后将进一步发挥集团煤电运一体化优势,延伸煤炭产业链。
  这些保供通道不仅缓解全国能源供需矛盾,更带动哈密、准东等地形成“煤电运”产业集群,为地方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驱动 引领产业升级

  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神公司正以创新为引擎,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走进准东煤电公司智能控制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井下生产数据,清晰的作业场景通过5G网络同步传输,设备运行状态以3D立体模型呈现,这套先进的智能系统让整个煤矿井下作业情况一目了然。
  2024年8月30日,准东二矿成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矿井。该矿依托“5G+工业互联网”技术,建成涵盖生产控制、安全监测、运营管理全流程的65个子系统,实现了“一屏观全局、一键管生产”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通过智能化改造,综采工作面生产效率提升30%,万吨煤成本降低15%,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以前我们要跟着设备跑,手动调试采煤机,遇到设备故障还要到现场排查。现在坐在控制室就能监控整个工作面,不仅工作强度降低了,安全性也大大提高。”在井下工作多年的综采队集控工孙卓均感慨道。
  随着智能化建设的深入,国神公司在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燃煤清洁低碳灵活智能发电等方面,深入挖掘布局一批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科技项目,履行国企使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地面,国内首台矿山无人运输机器人及首批百吨级电动轮刚性矿卡在哈密煤电大南湖二矿投运,助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矿山建设。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国神公司转型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年底,哈密100万千瓦多能互补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采用“风电+光伏+储能”一体化设计,攻克了戈壁地区新能源并网稳定性难题。和丰煤电公司自主研发的“软化系统+双介质过滤器+超滤+一级反渗透系统”组合处理技术,可将矿井水处理后用作电厂厂用水水源。该项目投运后,每年节约地表水50余万吨,有效保护了区域水资源。与此同时,准东60万千瓦光伏、和丰50万千瓦风电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预计都将在今年底并网发电。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哈密煤电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个“电厂烟气注入煤矿采空区封存利用一体化”技术,将电厂烟气变废为宝,用于煤矿防灭火与碳封存,这项创新技术获得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多年来,公司累计取得国家专利200余项,发布ISO国际标准4项,成为国际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引领者。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让国神公司成为能源行业升级的“领跑者”,更以技术辐射、生态改善反哺地方,为企地协同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企地同心 共享发展成果

  国神公司始终牢记国企责任,将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近年来,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反哺当地,累计在疆投入民生帮扶资金超2000万元,采购当地工装数万件,“消费帮扶”农产品超500万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超过4000人。
  改善民生方面,公司实施了一系列暖心工程。在哈密市南湖乡,公司为维吾尔族村民送去“爱心煤”,彻底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取暖难题;在石城子村,公司大量采购滞销香梨,帮助农户渡过销售难关;在塔城地区,公司投资200万元为当地牧民建设现代化风干肉厂,并建立长期采购机制,每年回购产品作为职工福利。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实际困难,更建立了企地共赢的长效机制。今年初,哈密地区遭遇罕见强降雪,气温骤降至零下30摄氏度。公司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与地方政府携手应对,全面优化供暖方案,组织抢修队伍24小时待命,确保供热管网安全运行,将温暖送入千家万户。
  国神公司的创新转型,更让地方群众共享生态与发展红利。哈密100万千瓦多能互补新能源项目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19.35亿千瓦时,满足10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51万吨,有效改善了区域空气质量;和丰煤电公司矿井水处理项目投运后,每年节约地表水50余万吨,不仅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短缺压力,更保护了周边草原生态,让牧民生产生活用水更有保障。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中,加强沟通交流成为最有效途径。公司积极吸纳少数民族村民就业,专门开设汉语培训和技能提升课程。和丰煤电公司累计安置南疆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近百名,许多人都成长为技术骨干。一位在当地工作10年的维吾尔族职工动情地说:“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公司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工作机会,更教会了我们专业技能,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家乡建设。”
  “面对荒漠从不苛求,扎根戈壁坚韧不拔;面对逆境从不退却,竭尽全力履行使命。”当象征红柳精神的36个红字被镌刻在准东煤电公司办公楼文化长廊墙面时,它不仅是对荒漠植物的礼赞,更成为企业党建品牌的精神图腾,深深根植于每一名职工的血脉之中。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党员突击队总是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公司累计培养少数民族党员和技术骨干50余名,他们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这种扎根边疆、协同共进的精神,既体现在煤电基地建设的拓荒中,也融入智能化改造的创新里,更写在民生帮扶的实事上,成为国神公司与新疆共成长的精神纽带。
  如今,国神公司正在积极谋划新的发展蓝图。公司抓住“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布局“新能源+算力中心”联营项目,深度融入新疆“八大产业集群”建设。公司在哈密、昌吉等地州规划布局算力中心配套新能源项目,计划投资建设10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助力新疆构建新型算力网络体系。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增发电量200亿千瓦时,带动就业5000人以上,为地方创造税收超10亿元。
  十七年砥砺前行,国神公司用实干和担当在天山脚下绘就了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从茫茫戈壁到能源热土,从传统能源到清洁电力,国神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能源报国、援疆兴疆的新篇章,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