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乌金之变
——宁夏煤业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2025年09月23日
字数:2610
版次:02

本报记者 陈其芳

  1956年,应国家工业发展需要,宁夏煤炭拉开了开发的序幕。
  今天,位于黄河岸边的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塔罐鳞次栉比,管廊交错纵横,一座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拔地而起。
  宁东,这个因煤而兴、点煤成“金”的地方,已成为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而宁夏煤业既是其中的见证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视察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发出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
  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煤制油示范项目建成投产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这一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对我国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对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宁夏煤业正加倍努力闯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向智而行,筑牢能源保供硬核支撑

  在枣泉矿生产指挥中心,鼠标轻点,巨型采煤机便启动记忆割煤,支架自动跟机移架、推溜、降架、护帮一气呵成,乌金从煤壁剥落,滚滚向前运往地面……这样生动的场景,不仅是宁夏煤业“智慧矿山梦”照进现实的缩影,背后更藏着传统煤炭产业“焕新”的密码。
  宁夏煤业将智能化建设作为撬动传统产业升级的支点,建成了横跨银川、银北、宁东3个区域的信息传输系统及计算机网络,14对矿井均已完成万兆工业环网建设,搭建了公司、厂(矿)两级数据中心。红柳、枣泉、金凤3个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完成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赋能智能矿山建设,让无人值守、AI感知、智能洗选等成为日常。
  智能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52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常态化运行,400多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获得行业评选奖励。“十四五”以来,宁夏煤业累计实现岗位人员优化1000多人,大幅降低职工劳动强度。
  清水营矿软岩治理体系全面构建,首创国内软岩矿井沿空留巷先例;红柳矿建设“矿鸿”操作系统赋能全采煤工作面,智能辅助运输每日减车8趟次,全员劳动效率提升15%;金凤矿依托TGIS透明地质开采实现远程割煤,首创精确定位自适应采煤技术;洗选中心搭建起洗选物联网,实现云平台、PC端、手机APP三网联通,无人机巡检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机已成现实……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着传统产业升级,还有效助力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发利用,能源保供“稳定器”“压舱石”作用充分发挥。

  打破“煤炭仅能燃烧”的刻板印象

  在煤制油装置区,乌黑的煤炭通过现代工艺“魔法”,变身成各类高端油、蜡、化工品、新材料等,以清洁低碳的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煤炭,不再只是燃料。
  作为老牌煤炭企业,宁夏煤业跳出“挖煤—卖煤”的传统路子,将科技创新根植于煤炭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一手以智能化升级旧动能,既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又为煤制油化工提供可靠燃料;一手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建成煤基甲醇、煤基聚甲醛、煤基烯烃、煤制油等9个现代煤化工项目,年产能规模超过1000万吨,年转化煤炭3400万吨,让煤炭从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
  走进煤制油公司展厅,这种转变直观可见:正构烷烃C12、轻质白油、费托蜡等油化品整齐排列,另一侧的饭盒、衣服,乃至零下20多摄氏度仍能正常使用的“极寒柴油”让人眼前一亮,很难将其与“煤炭”画上等号。
  “最初展厅只有寥寥几类油品,现在不仅有种类丰富的工业原料,还添了消费品。”讲解员陈琛的话,道出产品矩阵的扩容轨迹。
  这种蜕变的核心,是煤制油国产化技术的突围。煤制油项目曾历经10年国外技术谈判拉锯,在技术封锁困境中,宁夏煤业选择自主研发。
  “关键技术与大型设备首次工业化应用,复杂的技术集成前无古人,安全、稳定、清洁运行毫无经验可借鉴。”煤制油公司合成油厂党委书记、厂长张飞跃直言,每项任务都是硬骨头。
  面对1000余个子系统、锚定37项自主国产化任务,300余名专家组成10多个创新工作室和攻关小组,通过反复论证试验、不断进行技术改进,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稳步走向产业应用。
  项目推进中,宁夏煤业联合20余家企业及科研院所协同攻关,在大型气化和费托合成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及特种材料制造、工程放大与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掌握百万吨煤炭直接液化与间接液化技术的国家。
  投产后,装置实现从“开起来”到“稳起来”再到“优起来”的跨越同样不易。通过开展消缺会战、推进系统优化与技术攻关,装置运行周期从1年延长至3年,产品从单一初级油品拓展为涵盖五大类、20余种精细化工产品集群,驱动煤炭完成“七十二变”,吨煤价值提升7倍左右。2024年,宁夏煤业煤制油化工产品远销36个国家,销售额达430.7亿元。

  推动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7月19日,烯烃二公司7.5万吨/年粗苯分离项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生产全流程顺利打通,首批苯产品纯度检测达99.99%。作为周边区域稀缺产品,该苯产品既能保障宁夏煤业内部甲醇公司的生产用料,又能为后续项目储备关键原料,为产业链盈利与延链补链工作注入新动能。
  一块煤“长”成一条链,这份突破源于宁夏煤业对创新实干的执着坚守。
  宁夏煤业深入贯彻“1126”链势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动能,全力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迈进。目前,正稳步推进10万吨/年EVA、15万吨/年GTL基础油、费托尾气制LNG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聚焦特种油蜡、核心催化剂等特色领域持续攻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新产品研发,积极谋划新一轮化工延链、强链、壮链项目。
  经过不懈努力,宁夏煤业煤间接液化二代技术已取得突破,单台反应器生产能力由50万吨提升至80万吨,能源转化效率从43%提高至50%,成功突破10余项关键技术。
  创新的持续发力,离不开产、学、研、用深度协作与坚实的人才支撑。宁夏煤业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个创新平台,打造出“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培养模式。
  在煤炭化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中试厂房内,精细化学品创新团队主任袁华正带领团队开展聚合级1—庚烯分离试验。过去一年,他们从费托合成油中成功分离出聚合级1—己烯和1—辛烯,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让宁夏煤业收获颇丰: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捧回“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殊荣,研制的煤基航天煤油助力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顺利首飞……
  今日宁煤,早已不止于煤。在科技创新的赋能下,宁夏煤业正实现从传统煤企向综合能源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续写产业升级的崭新新篇。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