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小时换膜攻坚记
2025年09月19日
字数:1378
版次:03
9月4日,阳光透过厂房的窗格,在包头化工热电中心化学水车间的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车间内更显闷热难耐。在这里,一场关键的设备更换战正在酝酿——此前,该车间持续监测到部分反渗透膜组件性能出现衰减,虽经多次化学清洗和参数调整,产水效率依旧没有明显提升。经过技术分析,最终判定2号、3号反渗透膜组件发生了不可逆污染与老化,必须立即安排更换。
反渗透膜组件是整个化学水处理系统的核心部件,能够高效去除水中99%的溶解盐和杂质,从而生产出纯度极高的除盐水。这些除盐水作为生产装置的“血液”,主要为锅炉、工艺反应器及产品精制单元提供补给水,而水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全厂动力设备的安全稳定性、蒸汽系统的能耗效率,乃至最终化工产品的优级品率。
9时,化学水控制室内,当班班长李建亮站在反渗透系统控制屏前,随着鼠标的滑动,DCS系统清晰地显示出产水电导率的实时曲线。此时,产水电导率已连续72小时逼近上限红线,李建亮紧皱眉头。更换反渗透膜刻不容缓,一场关乎全厂生产命脉的“肾脏移植手术”就此拉开序幕。
按照预定方案,2号、3号反渗透系统依次平稳停运、隔离、泄压、冲洗……每一项操作都严格按照规程精准执行。与此同时,新的膜元件早已被运送至厂房入口,整齐码放,覆膜被小心揭开,在阳光下泛着崭新的光泽,静静等待着被植入“体内”。
为确保更换工作万无一失,现场被严格划分为洁净区、操作区和废料区。“一定注意洁净度!”李建亮提醒着大家,“哪怕一个指纹、一粒灰尘,都可能损伤新膜或导致污染,让我们的努力前功尽弃。”任何人进入核心区都必须全副武装,戴好无菌手套。
拆旧装新的过程远比预想的艰难。每根1米多长、重达20公斤的旧膜组件在压力容器内“定居”多年,拆卸时需要多人配合。在30多摄氏度的车间环境里,作业人员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一、二、三……使劲!”11时03分,老师傅赵春明喊着号子,和三名检修人员一起用力,才将第一根结满垢渍的旧膜缓缓拔出。旧膜刚一落地,技术员张园立即上前,用强光手电仔细检查膜壳内壁。
“赵师傅,3号膜壳内有轻微划痕!”张园的声音带着紧张。
“别慌,咱们给它做个‘微创修复’。”关键时刻,赵春明沉着地拿出专用抛光工具,他半跪在地,小心翼翼地打磨着内壁,汗水沿着鼻尖不断滴落,他却浑然不觉。
安装新膜更是对耐心和技术的极致考验,润滑剂必须涂抹得均匀精准,多一分可能污染膜元件,少一分又会增加安装阻力。
“O型圈要检查3遍。”赵春明一边示范,一边对检修人员叮嘱,“有一丁点毛边或变形就得立即更换。密封这事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6时40分,就在安装的关键时刻,专用导杆却突然卡死,导致新膜无法顺利插入。
“可能是导杆变形了,我马上联系调备件!”李建亮检查后立即判断道。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每个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终于,20分钟后,新导杆紧急送到,安装工作得以继续。
经过连续14小时的奋战,222根新膜组件全部安装完毕。当系统重新进水升压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中控屏上的数据曲线。
“产水电导率25微西门子每厘米,降到20再到15,成功了!”李建亮盯着屏幕上平稳优美的曲线,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控制室内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进车间,反渗透装置发出低沉而平稳的轰鸣声。经过这场成功的“手术”,一股股清澈纯净的除盐水正源源不断地输向生产装置的最前沿,守护着煤化工园区又一个安稳运行的秋天。
反渗透膜组件是整个化学水处理系统的核心部件,能够高效去除水中99%的溶解盐和杂质,从而生产出纯度极高的除盐水。这些除盐水作为生产装置的“血液”,主要为锅炉、工艺反应器及产品精制单元提供补给水,而水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全厂动力设备的安全稳定性、蒸汽系统的能耗效率,乃至最终化工产品的优级品率。
9时,化学水控制室内,当班班长李建亮站在反渗透系统控制屏前,随着鼠标的滑动,DCS系统清晰地显示出产水电导率的实时曲线。此时,产水电导率已连续72小时逼近上限红线,李建亮紧皱眉头。更换反渗透膜刻不容缓,一场关乎全厂生产命脉的“肾脏移植手术”就此拉开序幕。
按照预定方案,2号、3号反渗透系统依次平稳停运、隔离、泄压、冲洗……每一项操作都严格按照规程精准执行。与此同时,新的膜元件早已被运送至厂房入口,整齐码放,覆膜被小心揭开,在阳光下泛着崭新的光泽,静静等待着被植入“体内”。
为确保更换工作万无一失,现场被严格划分为洁净区、操作区和废料区。“一定注意洁净度!”李建亮提醒着大家,“哪怕一个指纹、一粒灰尘,都可能损伤新膜或导致污染,让我们的努力前功尽弃。”任何人进入核心区都必须全副武装,戴好无菌手套。
拆旧装新的过程远比预想的艰难。每根1米多长、重达20公斤的旧膜组件在压力容器内“定居”多年,拆卸时需要多人配合。在30多摄氏度的车间环境里,作业人员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一、二、三……使劲!”11时03分,老师傅赵春明喊着号子,和三名检修人员一起用力,才将第一根结满垢渍的旧膜缓缓拔出。旧膜刚一落地,技术员张园立即上前,用强光手电仔细检查膜壳内壁。
“赵师傅,3号膜壳内有轻微划痕!”张园的声音带着紧张。
“别慌,咱们给它做个‘微创修复’。”关键时刻,赵春明沉着地拿出专用抛光工具,他半跪在地,小心翼翼地打磨着内壁,汗水沿着鼻尖不断滴落,他却浑然不觉。
安装新膜更是对耐心和技术的极致考验,润滑剂必须涂抹得均匀精准,多一分可能污染膜元件,少一分又会增加安装阻力。
“O型圈要检查3遍。”赵春明一边示范,一边对检修人员叮嘱,“有一丁点毛边或变形就得立即更换。密封这事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6时40分,就在安装的关键时刻,专用导杆却突然卡死,导致新膜无法顺利插入。
“可能是导杆变形了,我马上联系调备件!”李建亮检查后立即判断道。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每个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终于,20分钟后,新导杆紧急送到,安装工作得以继续。
经过连续14小时的奋战,222根新膜组件全部安装完毕。当系统重新进水升压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中控屏上的数据曲线。
“产水电导率25微西门子每厘米,降到20再到15,成功了!”李建亮盯着屏幕上平稳优美的曲线,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控制室内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进车间,反渗透装置发出低沉而平稳的轰鸣声。经过这场成功的“手术”,一股股清澈纯净的除盐水正源源不断地输向生产装置的最前沿,守护着煤化工园区又一个安稳运行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