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帆领航 舟行深蓝
2025年09月18日
字数:2638
版次:03
本报通讯员 张旖晴
东海之滨,碧波万顷。浙江舟山的辽阔海面上,一排排白色风机如哨兵列阵,将不息海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澎湃绿能,勾勒出一幅“追风逐电”的壮美画卷。
这幅画卷的背后,是国电电力舟山海上风电党委以“红帆蓝海、舟行致远”党建品牌为统领,锚定“一主双核四驱动”发展蓝图,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路径,推动“党建+”赋能新能源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科学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培根铸魂党旗红
走进场站集控室,“班前十分钟”微课堂的屏幕上,党的创新理论要点与风机消缺案例交替呈现,围拢的人群,有的凝神记录,有的蹙眉思索,讨论声此起彼伏。这一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场景,正是舟山海上风电党委搭建立体化学习矩阵的缩影。
为了将理论养分源源不断输送至企业发展各领域,公司党委着力丰富学习载体、拓展学习场景,从“第一议题”的深入研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系统研学,到党支部“三会一课”的沉浸式交流,再到“云端课堂”的跨区域实时连线,多元化的学习载体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升级。
在装机容量25.2万千瓦的普陀6号项目十年建设征程中,生产党支部将工期精细化到每个潮汐时段,把“严控窗口、倒排工期”的硬要求转化为精益求精的行动自觉;管理党支部提前布局资源调配,为项目关键节点顺利推进扫清障碍。那些在酷暑、严寒与海浪中坚守的身影背后,依托于“按月记录、按季自查”开展“党建主题实践项目化活动”的严实机制,更离不开各党支部冲锋在前的硬核担当。
带着这份一脉相承的担当,党员队伍转战象山一期25.42万千瓦项目建设现场。他们按职责划分“责任区”,以党员先锋岗为支点带动各业务“区块”高效联动,让“赶先进”成为刻在攻坚时刻表上的行动坐标,迅速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从吊装效率突破到故障处理提速,从技术创新攻关到流程优化落地,在130余天有效施工天数里,党员们112天在海上连续值守,最终实现从开工到全容量投产仅用不到一年的壮举,跑出了海上风电建设“加速度”。
今年,“党旗领航工程攻坚、科技赋能创优提质”等11项党建主题实践活动,成为引领新一轮冲锋的鲜明主题。年发电量突破13亿千瓦时、两个风电场双双实现“百日无故障”运行、“两项细则”考核首次由负转正、电力交易新形势下售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这面高扬的旗帜不仅锚定了发展方向,更催生出令人振奋的澎湃动能。
同频共振帆正劲
舟山海上风电党委以“党建+”为画笔,锚定“一主双核四驱动”发展蓝图,让每一个“+”都成为坚实的连接纽带,在“党建领航、多元共建”的画布上勾勒出立体鲜活的发展画卷。
组织建设如锚定海。公司党委聚焦强基固本,构建“定责+评议+奖惩”全周期管理机制,将34项核心指标细化为衡量党建成效的精准标尺,驱动“一支部一品牌”建设落地生根。通过深化“岗区队”创建、抓实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党支部分级管理,构建起“先进示范、中间提升、后进转化”的递进格局。其中,“一主两抓多元化”党支部品牌成功纳入集团公司基层党建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品牌案例在《当代电力文化》刊发,成为新能源企业党建创新的亮眼标杆。
在坚实的组织基础上,公司党委将人才培育作为核心引擎持续发力,精心打造“雏鹰—飞鹰—精鹰—雄鹰”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入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行动、支委队伍建设提升工程、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等专项计划,系统性锻造“懂党建、精业务、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如今,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为企业行稳致远注入强劲动力。
安全管理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公司党委深耕“党建+安全”融合路径,依托“安康杯”竞赛、安全技能演练、技能大比武等专题活动,创新推出“微党课+安全课”教育模式,助推安全管理从“被动执行”向“主动防控”转变。同时,以“奋进”文化为底色,拓展特色安全文化内涵,系统构建“0123”安全目标体系,全面筑牢企业发展“红色防护墙”。
在“党建+”的引领下,舟山海上风电凝聚起“党委带头、支部攻坚、党员争先、团员跟进、全员协力”的强大合力,绘就了“一年一个样”的迅猛发展图景:行业起步期,建成浙江省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普陀6号项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不到一年时间,建成25.42万千瓦象山一期项目,刷新海上风电建设速度纪录;行业平价期,再次以不到一年时间建成50.4万千瓦象山二期项目,创下大容量海上风电建设速度纪录。同时,在极端考验中彰显担当,安全抵御中心最大风力达16级的台风“轩岚诺”“梅花”正面冲击,抢发电量超5000万度;仅用21天完成220千伏海缆抢修,时效稳居行业领先,挽回损失电量3000万度……每一个里程碑、每一次迎难而上都深深镌刻着党建领航的鲜明印记。
惟实励新行致远
舟山海上风电党委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创新型、引领型、价值型”智慧化数字化企业,赋能新能源事业发展。
普陀6号项目开工建设时,复杂的海域环境就像是“在豆腐上插筷子”。面对海况恶劣、淤泥深厚、台风频发的重重考验,公司党委主动破局,创造性提出“高桩高承台改进基础”方案,首创国内“海上升压站抗台百分百大孤岛”技术,千方百计攻克建设难题。
在象山二期项目建设战场,面对220千伏海缆横穿拟规划航道的困境,创新工作室、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轮番攻坚,在国内首次应用9米埋深海缆敷设技术,这相当于在海底开凿一条“隐形隧道”,既为航道未来开发预留了空间,又大幅降低了海缆被破坏的风险。项目应用国内首个超轻型海上升压站,整站重量下降约1600吨,相关科技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建设全程贯穿“1个支撑+4大抓手+1项试点”智慧化管理体系,实现工程进度、海上气象、人船安全等关键要素全程可视化、可跟踪管理,获评2024年度电力建设智慧工地五星案例,并被国家能源局列入典型案例。
如果说项目建设是创新的“硬战场”,那智慧管理便是创新的“主战场”。针对三地办公协同效率低的痛点,公司党委创新搭建“超融合”云计算平台及“云桌面”虚拟桌面系统,有效打破空间壁垒。
此外,公司党委主动作为,全力打造国家档案局首个海上风电电子档案试点项目,积极搭建从电子文件形成、流转、归档到电子档案移交、保管、利用全流程“云端”管理系统,使得项目文件审批周期平均缩短12小时,每年可节约打印成本240万元,有力推动海上风电项目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转型。
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见证着舟山海上风电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参编行业标准1项、获授权专利25项……在这份亮眼的创新图谱上,处处闪耀着党员先锋的印记,科技自立自强的奋进号角,正与党建品牌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