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战场”接力
本报特约记者 张晓刚 通讯员 刘光熠 刘佳
2025年09月12日
字数:1039
版次:03
  8月上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遭遇历史罕见持续强降雨,万亩良田瞬间被洪水吞噬。汛情就是命令,包头化工青年员工、民兵连成员王旭与谷野,以“前赴后继”的姿态奔赴抗洪一线,用青春守护家园。
  8月8日清晨,正在生产一线巡检的王旭接到包头市人民武装部紧急集合命令,他立即放下工具化身“抗洪战士”,带着简易行装与民兵队员火速驰援灾情最严重的乡镇。抵达灾区后,他与队员们顾不上休整,立刻投入到堤坝加固工作中。
  “大家注意脚下,再加把劲!”一道嘶吼划过夜空,瓢泼大雨模糊了视线,王旭弓着腰扛着60多斤重的沙袋在泥泞中艰难向前,粗麻绳在他肩头勒出紫红血痕,汗水混着雨水在迷彩服上洇出深色印记。
  “每根木桩至少得埋三尺深。”武装部班长下达指令后,王旭踩着泥浆蹲下身,双臂青筋暴起夯砸木桩,冰冷的泥浆顺着袖口灌进衣服,冻得他直哆嗦,可手里的劲儿半点没松,手指磨得泛白起皮,混着泥浆和汗水黏在一块儿,僵硬得无法舒展。
  2018年加入民兵连的王旭,此刻看着洪水冲毁房屋、淹没田地,他攥紧铁锹:“我们站着的这几块地,就是老乡的‘家底子’。”连续多日高强度作业,每当累到极限时,他就弓腰喘几口粗气,随即再次投入战斗,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出一份力,堤坝就多一分安全”。8个日夜的坚守,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央企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8月16日,当28岁的王旭满身泥泞返回时,39岁的共产党员谷野毅然接过“接力棒”。此前,看着前线战友传回的照片,谷野连夜写下请战书:“我是党员,就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现场还是让我震撼。浑浊的洪水漫过农田,部分村庄进水量超过1米,堤坝到处是管涌险情。”谷野回忆着初到灾区时看见的情景,震撼之余是更坚定的决心,“我们一定要守住王旭他们筑起的第一道防线。”
  作为党员,谷野主动请缨驻守最危险堤段。蚊虫密集的堤坝上,尽管戴着防蚊罩,他还是被叮得满身红包;汗水止不住地流淌也顾不上擦拭,双手磨出水泡、鞋里灌满泥浆、双腿沉重如铅、迷彩服湿得能拧出水,他却从未退缩。
  “看到远处村里亮起的灯火我才真切体会到,我们扛着的不只是沙袋,更是老乡的家园。”阳光下,谷野衣襟上的党员徽章格外闪亮。尽管早晚温差较大导致不少队员生病,但没人叫苦喊累,所有人都坚守着“抗洪抢险、保护人民”的信念。
  从王旭的8天坚守,到谷野的持续奋战,包头化工的青年们虽然不是专业救援人员,却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他们虽然只是平凡的企业职工,却在祖国需要时成为“逆行者”,以青春接力在防洪堤坝上书写答卷,让“奉献”二字在洪水中闪耀。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