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成敬宇:管线间书写“铁人传奇”
本报通讯员 卢欣玲
2025年08月26日
字数:1449
版次:03
  在内蒙古元电公司驻东胜热电项目部的检修现场,总有一双沾满油污的手紧握扳手,在复杂的管道设备间穿梭忙碌。他就是成敬宇,一位扎根电力生产一线36年的“老兵”。
  成敬宇安全帽下藏着一头花白短发,工作服口袋里常年揣着三样“法宝”:一本泛黄的检修日志、一支红蓝双色记号笔、一台记录设备异常的旧手机。从脱硫塔的轰鸣到污水池的逼仄,他用半生时光在环保战线上书写了一部“铁人传奇”。多年来,他先后荣获“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今年被内蒙古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
  2009年,40岁的成敬宇从汽机专工转岗至环保分公司时,面对脱硫系统如看“天书”。“设备不会迁就我的无知。”带着这份清醒认知,他迎难而上,自费买回30多本专业书籍,把脱硫塔结构图贴在床头,每晚钻研设备参数。短短两年时间,他不仅摸清了200余台脱硫设备的“脾气”,更带领新成立的转机班创下连续800天“零非停”的纪录。
  2012年,3号机组脱硫系统大修期间,成敬宇首创“立体作战图”——将200余台设备的检修任务按红黄绿三色进行风险等级标注,带领14人班组开启72小时轮班突击。在直径仅1.2米的浆液循环泵内,他蜷身完成32处焊缝检查,以精湛技术攻克关键堵点,被大家称为“环保铁军”。
  在成敬宇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世界地图,30余项创新成果如星辰般点亮各地电厂。
  2018年脱硫系统超低排放改造期间,面对新增60台设备而人员零增长的困局,成敬宇创新提出“模块化预装法”,将复杂管线在地面组装成“积木单元”,再实施高空安装,使效率提升3倍。这项创新最终缩短工期45天,节约成本80万元。
  2021年进驻东胜项目部后,成敬宇将金山文档打造成“云端指挥所”,实现每日缺陷统计、消缺进度、风险预警实时更新,14个班组的工作动态在手机屏幕上一目了然。“以前找缺陷像捉迷藏,现在全是明牌对战。”年轻技术员小刘感慨道。这套数字化管理系统使消缺率从78%提升至96%。
  2023年1月4日,尿素制备车间地坑水位暴涨,4台电机危在旦夕。成敬宇毫不犹豫第一时间跳进齐腰深的积水中,借助手电光在泛着泡沫的水面扫视,目光突然定格在一处隐蔽的排水口上。“堵这里!”他大声喊道,随即甩开潜水泵管线,带领职工用身体抵住漂浮的泵体。经过3小时鏖战,电机转危为安。他浑身湿透却笑容欣慰地对徒弟说:“环保设备不会喊救命,得靠我们用双眼替它们‘预警’。”
  这样的“抢险战”对成敬宇而言已是常态。有限空间作业时,他总把检测仪绑在胸前第一个进舱;动火审批单上,他的签名永远附带手绘风险示意图。项目部安全员老张说:“成工检查脚手架,连螺丝生锈的朝向都要记录。”
  在90后班组成员的手机里,存着一段“偷拍”视频:凌晨2时的检修现场,成敬宇蹲在工具箱旁,就着应急灯给妻子发语音:“丫头中考志愿填报指南在我书桌的第三个抽屉……”这位全年无休的技术主管,始终心系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将项目部板房布置成了“解忧杂货铺”,工具柜里总备着药品、创可贴,还有红糖姜茶。
  青年党员小王说:“成工工作时像台永动机,但他却记得每个人的生日和喜欢的口味。”
  如今,59岁的成敬宇依然每天清晨6时巡检设备。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最新课题是“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实验台上摆满贴着标签的试样。有人问他何时退休,他指着脱硫塔上闪烁的环保指标屏笑道:“等这些数字绿得像我种的君子兰时。”
  在东胜热电的星空下,脱硫塔喷涌的白色水雾与月光交融。成敬宇打着手电走过纵横的管线,光束所及之处,防锈漆的痕迹清晰可见,那是他留给电力环保事业的年轮,一圈又一圈,见证着一名共产党员永不褪色的炽热初心。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