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宁海电厂:循迹而行 向绿而生
本报通讯员 董廷廷
2025年08月22日
字数:1053
版次:01

  宁海电厂火光并举。


  碳捕集示范装置。


  水面光伏项目。

  在浙东一隅,浙江宁海电厂生态之美与发展之力相得益彰:拉运固废的运输车往来穿梭,将石膏运往循环经济园区,变身优质石膏板;环保冷却塔下,国内首个煤电万吨级低压吸附碳捕集装置已经建成,捕碳效率超80%;卸煤码头作业时,抑尘喷雾同步启动,海天一色间不见扬尘;新能源示范基地内,电化学储能电站全容量投产,13台微风风机叶片轻转,成片光伏板追光逐日,红嘴鹳、白鹭等保护动物不时驻足,“风光火储”多元化发展格局尽显。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地貌,没有困住宁电人,反而点燃了他们向光而行的决心——以“两山”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传统能源向绿色转型的新路径。
  2020年,浙江公司重组整合,低碳转型迫在眉睫。现实的压力,倒逼宁电人拿出“闯难关、啃硬骨头”的劲头,催生出一个个突破:历经5个月拿下的义乌公路港光伏项目,成为浙江公司首个厂外最大容量投产光伏项目;万马一期、二期光伏及储能项目,打造集团首个“光、储、充”一体化微电网项目,为临安市低碳转型注入动力……
  如今,从宁海县域到象山、奉化,从台州三门、黄岩、路桥、温岭、玉环,再到金华义乌、丽水缙云,之江大地随处可见宁电人“追光”的足迹。
  “这块地以前是闲置空地,现在你看,有地面光伏、水上光伏、渔光互补、农光互补,职工还能在生态园里健身跑步。”新能源开放办公室主任沈立指着眼前的场景满脸自豪。
  水草摇曳,白鹭低飞,成片羊群漫步,光伏板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作为宁电人的“得意之作”,基地已累计发电2亿千瓦时,相当于种下860万棵树。曾经的废弃地块,如今成了人人称赞的“网红打卡地”。
  逐绿的脚步从不止于新能源开发,宁电人还在传统能源低碳转型上攻坚突破。联合低碳院自主研发“低压吸附—真空再生”低能耗吸附碳捕集工艺与高效吸附材料,启动国内首个煤电万吨级低压吸附碳捕集示范项目。今年3月17日,该项目顺利完成72小时第三方性能考核,二氧化碳捕集率超80%、产品气纯度超95%,平均捕集能耗仅331千瓦时/吨二氧化碳,打通吸附法碳捕集技术从材料到工程的完整链条,让“碳包袱”变成了“碳资产”。
  此外,该厂通过与安吉余村交易100张绿证,抵消10万度非绿电排放,获颁全国首批绿证交易凭证。今年8月12日,新能源示范基地再添“新成员”,13台微风风机迎风发电,供给储能电站站内用电使用,实现了多能互补的深入应用,为新能源的高比例消纳与高效利用提供支撑。从追光到捕碳,从闲置地改造到技术突破,该厂用行动书写践行“两山”理念的好故事,把绿色能源的赛道越铺越宽,在浙东山海间实现好生态与好发展的双向奔赴。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