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人生”里的精准与温情
2025年08月20日
字数:1591
版次:03
夜幕沉沉,煤制油装置区的灯火依旧如炽。这灯火背后,是一条条被精准“配平”的双线人生——一头连着国家能源保供的宏大叙事,一头系着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
错峰排班表:把24小时切成“爱的形状”
“电子汽车衡示值与流量计累计示值误差为0.04%,合格!”
凌晨1时12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灯火如昼。宁夏煤业煤制油化工质检计量中心计量员岳梅的声音透过对讲机划破沉静的夜色。说话间,她的指尖悄悄摩挲着衣兜里儿子塞给她的“安全符”——一张折得发皱的画纸,三个火柴人手拉手站在大烟囱前,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妈妈,你身上的反光条又亮了。”
0.01克的精度、0.01秒的校准、0.01毫米的误差,是计量人每天紧盯的数字。这些看似冰冷的计量单位背后,藏着的却是被精准丈量的职责和被温柔缝进时光里的生活温度。
在岳梅身上,总带着一本特殊的日历,封面上工整写着“家庭排班表”。因为常年揣在衣兜里,封面早已被磨得卷了边,三种颜色水笔的痕迹层层叠叠:红色圈着她上夜班的时间,蓝色标注着丈夫的值班日期,而醒目的绿色是儿子所有“不能错过”的成长瞬间——家长会、生日、第一次登台朗诵。
“我们这样的双职工家庭,就像一组并联电路,总得保证有‘电流’通过家这个用电器。只要家里有光亮,日子就有奔头!”每划去日历上的一格,岳梅都会在空白处画一颗小星星,那是她和丈夫“云交接”的暗号,默默记录者:今天孩子是在妈妈故事声里睡着的,还是在爸爸掌心的温度里入了梦。
去年孩子6岁生日,偏偏赶上岳梅值夜班。她只能隔着手机屏幕和丈夫一起陪孩子吹蜡烛。屏幕这头是她轻声的祝福,屏幕那头是孩子的笑声,而屏幕外却是厂区里此起彼伏的重卡轰鸣。
“事后孩子跟我说,他许的愿望是‘希望妈妈衡器上的数字永远精准,这样她就能早点儿回家了。”想起这话,岳梅的眼底泛起泪花,“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在孩子心里,‘精准’早已成了妈妈能早点儿回家的代名词。
两部手机:“生命频道”的静默守候
计量站衡器班班长李凤龙经常带着两部手机,工作机上漆面斑驳,24小时在线,随时接收、处理班组里上百条工作消息;另一部贴着卡通贴纸的手机,屏幕总是安静的,他却始终不离身,因为那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蓝天救援队专属联络工具,是他默默守护的“生命频道”。
工作之余,李凤龙还有一个身份——银川市蓝天救援队一名有着8年队龄的公益队员。无论是山地搜寻、水上救援,还是赛事安全保障,他总是冲锋在前。2018年,他签下器官捐献协议,当时才2岁的女儿把各种卡通贴纸贴满了他的手机壳,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救人,也救自己。”这贴纸,成了孩子亲手为他颁发的“荣誉勋章”。
今年5月,李凤龙刚结束银川马拉松的赛道保障工作,额头的汗还未干,口袋里的工作机就突然响起,工作群里弹出紧急消息:“班长,煤1磅房电脑间歇性黑屏,速回!”他立刻询问设备故障细节后,第一时间向车间汇报情况,远程指导班组启用备用磅房,确保计量工作不中断。然而,他却顾不上吃一口热饭,便驱车60公里赶回单位。
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李凤龙每天的工作已经千头万绪,却从未停下参与公益的脚步。每当有人问起,他总会笑着说:“知道差压变送器为什么要装隔离膜片吗?”说着,他把膜片举到灯光下,透明的薄片在光里泛着细弱的光泽,“它能把腐蚀、振动、压力都挡在外面,只让精准、干净的信号通过。人也一样,得学会把生活的压力过滤掉,把温暖的、有力量的信号传递给需要的人。”在计量岗位上当了十年班组长的他,早就把工作中的专业与通透揉进了生活,活成了一个能精准捕捉温暖、传递善意的“传感器”。
煤制油化工质检计量中心计量站有81名职工,他们中有肩扛工作与家庭双重责任的“双职工”,有隔着距离守望彼此的“异地夫妻”,也有默默兼顾岗位与赡养义务的“孝亲儿女”……工作中,他们经手的每一笔物料计量,误差都要精准控制到小数点后三位,分毫不敢偏差;生活中,那些因忙碌产生的“误差”,则被一张张手写日历、一条条深夜留言、一个个卡通贴纸悄悄抹平。
错峰排班表:把24小时切成“爱的形状”
“电子汽车衡示值与流量计累计示值误差为0.04%,合格!”
凌晨1时12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灯火如昼。宁夏煤业煤制油化工质检计量中心计量员岳梅的声音透过对讲机划破沉静的夜色。说话间,她的指尖悄悄摩挲着衣兜里儿子塞给她的“安全符”——一张折得发皱的画纸,三个火柴人手拉手站在大烟囱前,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妈妈,你身上的反光条又亮了。”
0.01克的精度、0.01秒的校准、0.01毫米的误差,是计量人每天紧盯的数字。这些看似冰冷的计量单位背后,藏着的却是被精准丈量的职责和被温柔缝进时光里的生活温度。
在岳梅身上,总带着一本特殊的日历,封面上工整写着“家庭排班表”。因为常年揣在衣兜里,封面早已被磨得卷了边,三种颜色水笔的痕迹层层叠叠:红色圈着她上夜班的时间,蓝色标注着丈夫的值班日期,而醒目的绿色是儿子所有“不能错过”的成长瞬间——家长会、生日、第一次登台朗诵。
“我们这样的双职工家庭,就像一组并联电路,总得保证有‘电流’通过家这个用电器。只要家里有光亮,日子就有奔头!”每划去日历上的一格,岳梅都会在空白处画一颗小星星,那是她和丈夫“云交接”的暗号,默默记录者:今天孩子是在妈妈故事声里睡着的,还是在爸爸掌心的温度里入了梦。
去年孩子6岁生日,偏偏赶上岳梅值夜班。她只能隔着手机屏幕和丈夫一起陪孩子吹蜡烛。屏幕这头是她轻声的祝福,屏幕那头是孩子的笑声,而屏幕外却是厂区里此起彼伏的重卡轰鸣。
“事后孩子跟我说,他许的愿望是‘希望妈妈衡器上的数字永远精准,这样她就能早点儿回家了。”想起这话,岳梅的眼底泛起泪花,“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在孩子心里,‘精准’早已成了妈妈能早点儿回家的代名词。
两部手机:“生命频道”的静默守候
计量站衡器班班长李凤龙经常带着两部手机,工作机上漆面斑驳,24小时在线,随时接收、处理班组里上百条工作消息;另一部贴着卡通贴纸的手机,屏幕总是安静的,他却始终不离身,因为那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蓝天救援队专属联络工具,是他默默守护的“生命频道”。
工作之余,李凤龙还有一个身份——银川市蓝天救援队一名有着8年队龄的公益队员。无论是山地搜寻、水上救援,还是赛事安全保障,他总是冲锋在前。2018年,他签下器官捐献协议,当时才2岁的女儿把各种卡通贴纸贴满了他的手机壳,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救人,也救自己。”这贴纸,成了孩子亲手为他颁发的“荣誉勋章”。
今年5月,李凤龙刚结束银川马拉松的赛道保障工作,额头的汗还未干,口袋里的工作机就突然响起,工作群里弹出紧急消息:“班长,煤1磅房电脑间歇性黑屏,速回!”他立刻询问设备故障细节后,第一时间向车间汇报情况,远程指导班组启用备用磅房,确保计量工作不中断。然而,他却顾不上吃一口热饭,便驱车60公里赶回单位。
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李凤龙每天的工作已经千头万绪,却从未停下参与公益的脚步。每当有人问起,他总会笑着说:“知道差压变送器为什么要装隔离膜片吗?”说着,他把膜片举到灯光下,透明的薄片在光里泛着细弱的光泽,“它能把腐蚀、振动、压力都挡在外面,只让精准、干净的信号通过。人也一样,得学会把生活的压力过滤掉,把温暖的、有力量的信号传递给需要的人。”在计量岗位上当了十年班组长的他,早就把工作中的专业与通透揉进了生活,活成了一个能精准捕捉温暖、传递善意的“传感器”。
煤制油化工质检计量中心计量站有81名职工,他们中有肩扛工作与家庭双重责任的“双职工”,有隔着距离守望彼此的“异地夫妻”,也有默默兼顾岗位与赡养义务的“孝亲儿女”……工作中,他们经手的每一笔物料计量,误差都要精准控制到小数点后三位,分毫不敢偏差;生活中,那些因忙碌产生的“误差”,则被一张张手写日历、一条条深夜留言、一个个卡通贴纸悄悄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