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香铺村里长出“金元宝”
——安徽公司驻村工作队“新丝路”带来“新桑机”
本报通讯员 斯志斌
2025年08月18日
字数:2643
版次:01

  7月的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县沙河乡香铺村,晨雾在青瓦白墙间缠绵,桑叶上的露珠折射着朝阳的金光。蚕桑基地里,此起彼伏的笑语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木质方格蔟的碰撞声、蚕茧滚动声与远处稻田传来的山歌交织,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在这热闹场景背后,是安徽公司驻村工作队与村民携手发展蚕桑产业的奋斗故事。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一个个蚕宝宝培育成强村富民的“金元宝”。

  “蚕桑破土”:传统产业焕发新光彩

  村口那棵斑驳的大柳树,见证了香铺村曾经的寂寥。香铺村老支书摩挲着树皮上的裂纹,眼底满是感慨:“早些年,年轻人都奔城里去了,家里的老人们守着几亩薄田,守着守着,连炊烟都稀了。”
  安徽公司选派干部驻村以后,工作队踩着乡间小路,挨家挨户走访。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刘斌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的需求与建议。他们发现这里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综合条件有利于蚕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为推动香铺村传统蚕桑产业提质升级,在安徽公司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购置了新设备,引进了新技术,与村“两委”研究创新“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促进联农带农,让蚕桑这个传统产业焕发出新“光彩”。
  在乡农技中心的帮助下,香铺村集体流转土地60亩栽桑,购进优质蚕种,发展蚕桑产业。小蚕饲育前,刘斌每天都要到小蚕室,和群众一起研究如何调节蚕室温度、控制湿度、消毒蚕具。小蚕大眠那几天,桑叶需求量大增,为了让蚕宝宝们吃饱,驻村工作队员们抽出半天时间,在桑园里和群众一起采摘桑叶,扛着五六十斤重的桑叶捆包走在田埂上,却不喊一声累。当首批春蚕茧顺利收获,并卖出好价钱时,村民漆大叔颤抖着布满老茧的手,老花的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泪光,声音哽咽地说:“都是党的政策好,工作队带老百姓发展产业多挣钱,好日子来啰!”
  在工作队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参与到蚕桑养殖。为了让大家更系统地学习养殖技术,工作队邀请农技专家到村指导,并组织村民到周边乡镇蚕桑养殖大户的蚕棚参观学习。一路上,村民们既兴奋又紧张,眼神中充满了对新知识的渴望。在参观现场,大家围在养殖大户身边,不停地提问,手中的小本子上记满了各种要点。回到村里后,大家迫不及待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养殖中,开始精心照料蚕宝宝。 

  “饲蚕升级”:帮扶赋能产业新高度

  傍晚,袅袅炊烟像一层轻纱笼罩在田野,远处的蚕桑大棚里灯火通明。在安徽公司的资金扶持下,香铺村对60亩桑园进行了全面整治,组织人员修枝、除草、清沟、施肥,更换易滋生霉菌的破旧竹木蚕架,购置了经久耐用的木质方格蔟和下茧机,还为小蚕抚育室安装上了空调和加热器,确保小蚕生长环境稳定。改造后的蚕桑大棚焕然一新:一排排金属钢架在灯光下闪耀着冷亮的光泽,滑轮组和钢丝绳缓缓转动,稳稳牵引着木质方格蔟有序铺陈在蚕床上。大眠结束后的蚕宝宝,个个蠕动着白胖的身躯,昂着几乎透明的小脑袋,努力地爬向方格蔟。在这里,它们将完成吐丝结茧的生命蜕变,奏响它们生命的最后一段乐章。
  蚕桑养殖线上服务同样火热。驻村工作队建立的微信群,早已成为村民随时获取技术支持、解决养殖难题的“线上智囊团”。无论白天黑夜,群消息始终活跃,只要村民们遇到养殖困难,在群里发出求助信息,很快就能收到详细回应。
  一天中午,刘斌的手机突然响起,正在蚕室里干活儿的村民陈大姐发来视频:“刘书记,不好了!蚕宝宝身上长黑斑了,这可咋办啊?”视频里,陈大姐捧着蚕匾的手微微发颤,语气急促。刘斌凑近屏幕仔细观察蚕宝宝的状态,语气沉稳地安抚道:“陈大姐你别慌,之前专家培训的时候专门讲过这种情况,你先用石灰粉给所有蚕具进行全面消毒,再把长黑斑的病蚕拣出来单独隔离,防止传染给其他健康的蚕宝宝……”
  像这样“线上问诊、即时解困”的场景,微信群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驻村工作队除了实时答疑,还会定期在群里推送蚕桑养殖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最新的蚕茧市场动态,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行业前沿信息,为养殖生产精准导航。

  “银茧满仓”: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芒种时节,炽热的阳光如瀑布般倾泻在蚕桑大棚上。棚内空气凝滞、闷热难当。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们穿梭在排列整齐的蚕架之间,忙碌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采茧工作。队员老王微微踮起脚尖,指尖小心翼翼地避开方格蔟上残留的蚕丝,轻轻摘下方格边缘饱满的蚕茧,汗珠顺着他的脸颊不断滑落,滴落在泥土上。他将刚摘下的蚕茧捧在掌心,对着身旁的同伴笑着说道:“你快看,今年的茧子多好!又大又白,像一个个小元宝。”
  在香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里,出纳熊大姐正伏案忙碌,一笔笔收支被清晰记录在册——账本上的收入栏数字持续增长,每一笔都记录着丰收的踏实与喜悦。她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肩膀,满脸漾着笑意地说:“多亏了帮扶单位为我们捐了15万元产业帮扶资金。你看今年,我们村整治了桑园,改造了蚕棚蚕室,饲养环境比以前强太多了,特别是新添置的木质方格蔟和下茧机,真是省时又省力,5秒钟就能顺利下好一张蔟。”说着,熊大姐翻开记录产量的台账,指着一行数据开怀大笑:“就拿今年的春蚕来说,单张产量直接突破45公斤。这些‘小白胖子’可比往年多产了两成茧,咱村民的腰包啊,眼看着就要更鼓了!”
  夕阳西下,橘红色的余晖为桑园镀上一层暖金,连片的桑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绿得愈发鲜亮。刘斌站在白沙河边,望着满园生机盎然的桑田,语气坚定而有力:“下一阶段,我们会深入践行安徽公司‘创新、精益、开放’的工作理念,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把蚕桑特色产业做深做实,通过产业链延伸、效益提升,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群众收入双增长。”
  如今,香铺村的蚕桑产业正一步步从“提质”走向“增效”,在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个曾依托帮扶起步的村落,早已褪去旧日模样,以产业兴旺为笔、以生活富裕为墨,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画卷上,正徐徐铺展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图景。
  “银丝成网”织就强村富民路。在香铺村这片曾见证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上,安徽公司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牢恪守“植根安徽、融入安徽、助力安徽、服务安徽,在安徽发展、在安徽奉献”的职责使命,连续8年驻村帮扶,持续为香铺村注入发展动能,助力村子一步步打破传统养殖“瓶颈”,蹚出产业振兴新路径。
  从网筛中蠕动的幼蚕,到方格蔟里饱满的银茧;从过去受限于传统养殖模式、产量效益双低的蚕桑基地,到如今正依托智能化、机械化、科学化养殖技术的现代化蚕园,香铺村的“绿叶银茧”,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更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激活乡村振兴活力的“金色注脚”。安徽公司的帮扶足迹,也如一枚鲜明的“国能之徽”,深深镌刻在江淮大地上。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