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暗房里的山河
◎ 金伟
2025年08月06日
字数:1501
版次:04
  片尾曲《永远的微笑》悠悠响起,银幕上吉祥照相馆的橱窗里,那张全家福在战火中定格成永恒。泛黄的影像中,丈夫的手轻轻环着孕妻,老人托着穿虎头鞋的孙儿,背景幕布上,北京故宫的巍峨、杭州西湖的潋滟、武汉黄鹤楼的沧桑次第铺展——那一刻,仿佛整个破碎的山河穿越硝烟,在方寸之间顽强矗立。《南京照相馆》这方胶片,像一枚显影的隐喻,将1937年南京城的血泪记忆,浓缩进这间小小的暗房。历史真相在红灯映照下一点点浮现轮廓,最终穿透银幕,化作一声深沉的民族回响。

镜头下的暴行


  影片开篇的交叉剪辑,像一把冰冷的刀刺入神经:日军拉动枪栓的“咔嚓”声,与随军摄影师按下快门的“咔嚓”声,冰冷地交织在一起。战争暴力与影像记录,竟成了死亡的双重奏。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金丝眼镜后的儒雅,包裹着用相机凝视屠杀的病态。他惋惜彩色胶片的缺席,无法“完整”记录江面被鲜血染红的场景;他甚至将“百人斩”的屠刀、刺刀挑起的婴儿,视作自己镜头下的“拍摄对象”。这种将死亡“精心拍摄”、仪式化的行为,揭示了侵略者对生命的漠视。
  照相馆的暗房,本是彰显幸福、定格时光的圣地,此刻却成了罪恶曝光的场所。当毓秀颤抖着将底片浸入显影液,秦淮河畔机枪的疯狂扫射、雨花台上活埋的惨烈、挹江门尸体堆积如山的景象,在药水中清晰地浮现。冲洗照片的过程,竟成了对人性底线最严峻的拷问。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由施暴者亲手拍摄的“作品”,最终却成了审判他们最无可辩驳的铁证。从施暴的“帮凶”到定罪的“证词”,历史的反差莫过于此。

暗红灯下



  在死亡阴影下挣扎的七个人,用最卑微也最坚韧的方式,完成了灵魂的淬炼。邮差阿昌,从最初为活命冒充学徒的畏缩,到最后那句撕裂空气的呼喊——“教敷营、雨花台、挹江门……我们中国人可不许你们这么糟蹋!”他的转变,是千千万万沉默者觉醒的缩影。照相馆老板老金,操着地道的南京腔,一句“替日本人干事洗不干净”,市井智慧里透出的那份硬气,正是中国百姓骨子里最本真的气节。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场在死亡阴影下拍摄的全家福。老金缓缓拉开背景幕布,避难者们用各自的乡音,轻轻念出:“北京故宫”“杭州柳浪闻莺”“武汉黄鹤楼”……小女孩清脆的童音响起:“这是大好河山!”那一刻,令人热泪盈眶。这些被困在方寸暗室里的普通人,用想象勾勒了一场山河壮游,完成了对精神家园最悲壮的守护。这就像毓秀拒绝充当日伪喉舌时,那句斩钉截铁地拒绝:“我以前唱穆桂英、梁红玉,现在让我唱秦桧老婆?不能干!”这种源自文化血脉深处的本能抗拒,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有力量。


永不褪色的底片


  影片对历史的刻画令人动容:1:1复刻的南京城墙砖、日军精心摆拍“亲善照”的造假现场、《新华日报》泛黄纸页上的铅字……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诉说:历史不容粉饰!片尾,现代南京的斑斓色彩缓缓覆盖在当年的黑白废墟之上,中华门前的车水马龙与记忆中的断壁残垣叠印在一起。这无声的对比,让和平的份量,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走出影院,街头灯火璀璨,映得人眼眶发热。1937年的镇江何尝不是在铁蹄下进行着抗争。《南京照相馆》没有沉溺于苦难的呻吟,它用暗房显影的隐喻告诉我们:真相或许会被黑暗暂时遮蔽,但终将在勇气与坚守中顽强显现。就像当年照相馆学徒罗瑾在藏匿罪证相册封面上刻下的那个“耻”字,就像阿昌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的那一叠底片——这些浸透血泪的记忆,是民族脊梁里最坚硬的钙质。
  暗房里的红灯熄灭了。但银幕上显影的那片山河,永存。当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按下快门,该记得:那些在屠刀下死死守护真相的普通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历史的显影师。而我们能做的,是让这段带着血痕的记忆,在时光的光影中永不褪色,让和平的微笑,永远定格在这个民族灵魂的相册深处。

(作者单位:江苏谏壁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