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穿工装的“兵”
本报通讯员 李晓艳
2025年08月06日
字数:1227
版次:01
  煤制油公司煤液化生产中心安全员王佳智总被同事们称作“穿工装的兵”,因为在他的眉眼间总带着股军人特有的坚定与锐利。这个2022年入职的退伍军人,用实际行动把军营里淬炼的钢铁意志,化作煤制油人最动人的青春注脚。
  夏日的煤制油厂区,30多摄氏度的高温裹挟着煤粉形成闷热的气浪。两名维保人员拎着工具包走向溢流磨检修孔,正要掀开盖板时,王佳智带着安全检测仪快步赶来。“作业票呢?”他的声音在嘈杂的设备运转声中格外清晰。领头的老李把扳手往工具包上一磕:“就换个轴承,10分钟的事儿,回头补张票就行了。”磨煤机漆黑的腔体内传来刺鼻的硫化物气味,通风管还在嗡嗡作响。
  王佳智指着四合一气体检测仪,屏幕上数值跳动并发出报警。“这是受限空间作业,缺氧浓度超标0.3%。你们没做强制通风,没测氧含量,没挂安全警示带,这不是省事儿,是玩命。”闷热的空气里,双方僵持了起来。当王佳智带着两人逐项落实通风、检测、监护措施,看着作业票上“安全措施已确认”的签字时,老李抹了把汗:“你这股犟劲,跟防爆门似的严实。”王佳智没有在意,只是蹲在地上边整理防护绳边严肃地说:“在部队,班长说守纪是对战友负责;在这儿,守规是对兄弟负责。”
  作为班组安全员,王佳智参加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他根据平时工作情况,积极构建了“现场督查+理念浸润”的全方位安全防线。每月的安全学习会,他从不是简单念文件的“传声筒”,总能带着厚厚的案例汇编准时出现。那些泛黄的打印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行业的事故案例,每一起案例都被他用红笔圈出关键失误点,一旁则标注着与本班组作业的关联分析。
  2年多来,王佳智累计制止各类违章作业23起,提出的12项安全合理化建议全部被采纳,查找现场安全隐患500余处并得到立即整改。“安全意识不是喊出来的,是在一次次案例警醒、一遍遍模拟推演中刻进骨子里的。”他常说的这句话,如今已然成了班组的安全信条。
  今年鄂尔多斯的沙尘暴来得比往年更烈些。在装置检修改造期间,王佳智主动请缨粉煤制剂区域的中速磨检修工作。正赶上八级狂风卷着沙砾抽打装置区,能见度不足5米。他的工鞋沾满粉煤结成硬块,防护镜平均3天就得更换一次。每当深夜监护时,他总把最靠近设备的监护位留给自己。他说:“当过哨兵的,习惯了守在最前沿。”
  中心档案室,成了王佳智检修结束后的新“战场”。粉煤制剂区域的设备资料长期处于“半失联”状态:纸质档案零散混乱,电子版记录残缺不全。见此情景,他从仓库翻出积灰的设备台账,在室温达30摄氏度的档案室里一待就是1天。为核实一台设备的原始参数,他连续3天往返于机械动力部和生产技术部。那些日子,他的电脑显示屏上总蒙着一层粉尘,却能在录入资料时精准定位缺失信息。当数字化档案系统上线时,3000多份资料实现零误差录入,多份濒危档案被成功找回。
  如今,王佳智仍保持着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的习惯。他说,军营教会他“每个岗位都是阵地,每次坚守都是冲锋”。在粉煤制剂装置的轰鸣声中,这个年轻的退伍军人正用钢铁意志,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青春答卷。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