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降了” 幸福“高了”
2025年07月30日
字数:1371
版次:01
6月19日深夜,新朔铁路机务公司燕庄折返所派班室的灯光刺破了大同的夜色,大屏幕上燕—湖—燕交路的列车运行图还在闪烁。燕庄折返所派班室内勤值班员付学军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乘务员排班表——39个机班像散落的棋子,同型列车集中到达时,总能看到几个机班标红的“连乘”标记,也能看到一些机班空荡荡的待乘格子。
“贾徐超机班又得‘连乘’了。”付学军叹了口气,给值乘SS4B型机车的贾徐超发去消息。此时的贾徐超刚结束一趟9小时的值乘,正躺在待乘室的床上,手机屏幕亮起时,他看着“连续第3天值乘”的通知,赶紧放下手机抓紧休息。
这不是个例。传统乘务制度下,人力资源像被无形的墙隔开:开SS4G的乘务员不懂HXD3C的操作,跨机型调度难如登天。大同籍乘务员赵文斌一个月有20天时间奔波在路上,车到哪人到哪,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
此时正值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的重要时刻,公司上下一心响应着“上下齐攻坚,大干一百天”的号召,而忙闲不均的现状,让他们深刻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
6月20日清晨,机务公司会议室的门打开时,大屏幕上“固机班+跨机型”值乘模式的改革方案犹如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39个机班精简成32个,还要打破机型壁垒,让乘务员能开“多车型”,大家顿时议论纷纷。
“我开了10年SS4G机型,HXD3C机型的按钮都摸不准,能行吗?”乘务员李小刚心怀忐忑。
改革落地的第一周,李小刚就扎进了培训室。白天跟着老师傅钻机车驾驶室,晚上抱着电路图啃到后半夜。当他第一次独立驾驶HXD3C型机车平稳驶出站台时,对讲机里传来值班员的笑声:“小刚,你这跨机型操作比老司机还溜!”
凌晨,李小刚驾驶着HXD3C型机车行驶在燕—湖—燕交路上。前方3公里处的弯道,他不用看都知道哪里有隐蔽的信号灯,哪里的铁轨有轻微的磨损。这是他固定值乘这条线路的第10天。
“固定机班最大的好处,是把‘熟悉’刻进了骨子里。”李小刚说道。这种深度的熟悉,有效降低了因交路频繁切换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往,乘务员在不同交路间切换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操作环境和特点,这期间容易出现操作失误。而现在,固定交路让乘务员能够专注于熟悉的工作领域,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更让李小刚欣慰的是,点—燕—点交路乘务员每趟平均段休时间从27小时延长至30小时,“人休息好了,安全弦才能绷得紧。”
改革带来的惊喜不止于此。
6月30日,赵文斌推开家门,女儿正趴在桌子上画着爸爸开火车的画面,看见他后激动地跳起来欢呼着:“爸爸,你明天终于能陪我去参加学校活动了。”
这一切都得益于机务公司推出的“弹性排班+属地化调配”机制。大同籍乘务员的排班表像被施了魔法——运输高峰期,他们和同事们一起冲锋在前,连续值乘时内勤值班员会提前协调后续休息;平峰期,系统优先给他们安排“短交路”,让他们能回家吃顿热乎饭。赵文斌现在每周都能陪孩子去上一次兴趣班,上个月还带父母去医院做了体检,他高兴地说:“以前总觉得亏欠家人,现在终于能补上了。”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司与职工的共同发展。此次改革,在提升职工幸福指数的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乘务员利用率提升18%,年度降低人工成本70余万元。
如今的派班室里,付学军看着新的排班表面带微笑:32个机班像精准咬合的齿轮,跨机型调度灵活高效,乘务员的“连乘”标记少了,“属地休息”的备注多了。窗外,机车的轰鸣声依旧规律,只是这声音里,多了些乘务员回家时的轻松脚步,和他们驾驶机车时愈发从容的底气。
“贾徐超机班又得‘连乘’了。”付学军叹了口气,给值乘SS4B型机车的贾徐超发去消息。此时的贾徐超刚结束一趟9小时的值乘,正躺在待乘室的床上,手机屏幕亮起时,他看着“连续第3天值乘”的通知,赶紧放下手机抓紧休息。
这不是个例。传统乘务制度下,人力资源像被无形的墙隔开:开SS4G的乘务员不懂HXD3C的操作,跨机型调度难如登天。大同籍乘务员赵文斌一个月有20天时间奔波在路上,车到哪人到哪,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
此时正值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的重要时刻,公司上下一心响应着“上下齐攻坚,大干一百天”的号召,而忙闲不均的现状,让他们深刻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
6月20日清晨,机务公司会议室的门打开时,大屏幕上“固机班+跨机型”值乘模式的改革方案犹如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39个机班精简成32个,还要打破机型壁垒,让乘务员能开“多车型”,大家顿时议论纷纷。
“我开了10年SS4G机型,HXD3C机型的按钮都摸不准,能行吗?”乘务员李小刚心怀忐忑。
改革落地的第一周,李小刚就扎进了培训室。白天跟着老师傅钻机车驾驶室,晚上抱着电路图啃到后半夜。当他第一次独立驾驶HXD3C型机车平稳驶出站台时,对讲机里传来值班员的笑声:“小刚,你这跨机型操作比老司机还溜!”
凌晨,李小刚驾驶着HXD3C型机车行驶在燕—湖—燕交路上。前方3公里处的弯道,他不用看都知道哪里有隐蔽的信号灯,哪里的铁轨有轻微的磨损。这是他固定值乘这条线路的第10天。
“固定机班最大的好处,是把‘熟悉’刻进了骨子里。”李小刚说道。这种深度的熟悉,有效降低了因交路频繁切换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往,乘务员在不同交路间切换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操作环境和特点,这期间容易出现操作失误。而现在,固定交路让乘务员能够专注于熟悉的工作领域,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更让李小刚欣慰的是,点—燕—点交路乘务员每趟平均段休时间从27小时延长至30小时,“人休息好了,安全弦才能绷得紧。”
改革带来的惊喜不止于此。
6月30日,赵文斌推开家门,女儿正趴在桌子上画着爸爸开火车的画面,看见他后激动地跳起来欢呼着:“爸爸,你明天终于能陪我去参加学校活动了。”
这一切都得益于机务公司推出的“弹性排班+属地化调配”机制。大同籍乘务员的排班表像被施了魔法——运输高峰期,他们和同事们一起冲锋在前,连续值乘时内勤值班员会提前协调后续休息;平峰期,系统优先给他们安排“短交路”,让他们能回家吃顿热乎饭。赵文斌现在每周都能陪孩子去上一次兴趣班,上个月还带父母去医院做了体检,他高兴地说:“以前总觉得亏欠家人,现在终于能补上了。”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司与职工的共同发展。此次改革,在提升职工幸福指数的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乘务员利用率提升18%,年度降低人工成本70余万元。
如今的派班室里,付学军看着新的排班表面带微笑:32个机班像精准咬合的齿轮,跨机型调度灵活高效,乘务员的“连乘”标记少了,“属地休息”的备注多了。窗外,机车的轰鸣声依旧规律,只是这声音里,多了些乘务员回家时的轻松脚步,和他们驾驶机车时愈发从容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