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守护矿区电力动脉
2025年07月29日
字数:1608
版次:03

蔺彦刚查看移动变电站继电器运行参数。
7月15日上午10点,采场北部28号移动变电站附近已是热浪翻滚。准能黑岱沟露天矿供电队队长、党支部副书记蔺彦刚紧握对讲机,有序指挥着移动变电设备的吊装作业。“高温是挑战,但必须确保移设任务按时安全完成!”他的目光紧随着起重机吊臂,指令清晰明确。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操作,设备稳稳地落在板车上。这看似平常的指挥,背后是对安全的高度重视。
作为供电队队长,“安全”是他肩上最重的担子。队里的工作涉及6千伏至22千伏高压电、高空作业、吊装作业等,安全风险高,管理压力大。“必须把安全红线印进每个人心里。”蔺彦刚如是说。为此,他将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嵌入每一次操作流程。矿里的特殊作业实施双重审批,高空吊装等关键环节层层把关、全程监护。在2024年,他深入现场指挥超过1500小时,组织供配电设施专项检查7次,排查并整改隐患200条,确保实现“零事故”目标。
“零事故”的目标,不只依靠现场的盯控与脚步丈量,更倚仗科技赋能。他积极引入新技术保障生产安全:利用无人机航拍生成精准的供电线路图,为现场设备定位和作业安全提供直观参考;为12个作业小组配备行为记录仪,通过回放抽查,将规范作业合格率提升至100%。
“最近的抽查显示,职工绝缘用具穿戴和验电作业合格率都是满分。”安监员朱治业展示的安全台账里,每项数据都印证着“让安全红线烙进每个人心里”的要求正在化为行动自觉。安全规范已内化为职工的本能,在制度与科技共同织就的防护网中,无声守护着每个人。
在夯实安全基石的同时,“创新”成为他推动矿山供电发展的核心动力。他善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他主导设计电缆带电显示装置,使作业人员在电缆接头处工作能直观警示线路是否带电,提高了安全系数;通过给笨重的电缆卷轴加装结构精巧的“解缠装置”,效率提升5倍,有效降低操作中的伤残风险;引入开槽机技术,让矿用电缆从高架的桥架“钻入”地下,不仅避免了设备刮碰造成的停电事故,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安全保障,更使矿区昔日的“空中蜘蛛网”成为历史。
走进供电队的露天采矿供电技术创新工作室,6.3千伏高压开关柜模拟装置和UEE移动变电站模拟操作盘尤为引人注目。这里是年轻电工成长的摇篮。“以前带徒弟全靠口述画图,费劲!现在不一样了!”老电工李坤指着实体教具——UEE模拟盘、电气控制实操考核装置,“看得见摸得着,故障分析、排查思路瞬间清晰。”这些由蔺彦刚主导建设的教学平台,大大缩短了新职工培训周期,填补了露天高压电工系统化实践培训的空白。
个人冲锋的背后,始终矗立着党组织坚强的堡垒。作为党支部副书记,蔺彦刚深谙团队战斗力的重要性。他创新性地推进“党小组+”党建模式,精心培育了三支核心队伍:“党员1+2”检修小组、党员抢险小组与青年突击队、党员攻坚小组。这些队伍如同嵌入生产链条的关键节点,在供电难题破解、生产经营攻坚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在每年供用电系统春秋检中,“党员1+2”小组队员们在矿区间奔波抢修,保障18台移动变电站、25台高压柜、110公里供电线路的稳定运行。当夜间突发停电,党员抢险小组和青年突击队总能快速响应,确保钻机轰鸣、电铲运转。2024年,全年故障停电时间因此显著降低了5.5个百分点。党员攻坚小组开展的“提高卡车无人驾驶场地供电可靠性研究与应用”项目,确保了场地突发停电时能快速恢复送电,保障了无人驾驶卡车安全作业。
从23号移动变电站配电室走出,蔺彦刚继续巡视着广阔的露天矿采场。一根根电缆如同粗壮的血管,将强劲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给钻机与电铲。他仿佛能清晰感受到其中奔涌的能量,倾听着这个能源巨人稳健而深沉的脉搏。
电,是煤矿的血液。在他心中,脚下这片复杂的矿区供电网络,早已不只是一堆冰冷的电缆与设备,而是维系矿山高效运转的关键系统。今后,他将和供电队全体职工继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优化供电网络和设备效能,确保每一台采矿设备都澎湃着源源不绝的稳定动力,持续为建设安全高效、智能矿山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