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九年实干路
本报记者 陈婉冬
2025年07月29日
字数:1206
版次:02
  7月23日,记者走进宁夏煤业红柳矿生产指挥中心。屏幕前,副总工程师张文亮目不转睛地盯着实时数据流,大屏上,301工作面的智能采煤系统正在平稳运行,采煤机记忆切割、液压支架成组移架……一切工作井然有序。
  9年前的这个时候,张文亮还是综采队的技术员,正猫着腰在漆黑的工作面里核对支护参数。那时,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黑”——不仅是矿灯照出的那片有限光亮,还有管理上的“模糊”。那时候井下人员的管理多是靠班长、队长的口头批评,奖罚也没个准谱,全凭印象。
  改变始于2017年的那个队委会。“我们列了整整3页纸的清单,从权责分配到奖罚标准,全定了细则。”张文亮至今记得,那天队委会一直开到天黑,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敲定“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落地的第一个月,就有班长因为漏检设备被按章罚款。“以前觉得‘罚领导’是新鲜事,后来发现,制度硬起来,大家心气才顺,安全生产才更有保障。”张文亮表示。
  2018年,刚刚升任综采队队长的张文亮就赶上了红柳矿第一套智能采煤设备落地,“就像给老司机塞了台智能轿车,大家盯着那些按钮直犯怵。”他笑着说。有次夜班,老班长愣是守着智能操作台不挪窝,凌晨3点打电话给他:“队长啊,这玩意儿还不如我手动操作来得快!”
  这样的抵触,在掘进队推广自移机尾时更明显。以前拉皮带,得用综掘机拴锚索固定,不仅效率低,还常因固定不牢出现安全隐患。新设备刚下井时,职工嫌它又笨又重,偷偷拆了液压装置换回老办法。张文亮没急着批评,而是带着技术员蹲在井下,手把手教大家操作方法,跟着厂家来的专家一起探讨维护方式。
  “最关键的是要让大家尝到甜头。”张文亮记得,首次运用自移机尾完成全流程作业的班,效率较之前大幅提高,职工升井时间早了,腰杆也直了。现在再问起,掘进队的师傅们会争相说:“干活儿没这玩意儿?那我可不答应。”从抵触到依赖,背后是坚定智能化矿井建设目标,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学习、钻研,把“新设备”磨成“顺手工具”的坚持。
  智能采煤系统的成熟,浸透着实干的汗水,生活的变化里也藏着实干的温度。从六人间的宿舍到带独立卫浴的双人间,从“下井一身黑”到井下巷道灯火通明,从凭经验干活到按制度办事,张文亮说:“这些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一班一班干出来的。”
  如今,张文亮依然保持着每天走一遍全矿的习惯,对新入职职工他总说:“煤矿的路,是踩在煤渣上走出来的。”回忆自己刚当技术员时,为了搞懂液压支架原理,跟着老职工在井下摸爬滚打,手上磨出的茧子比工具还硬。“别觉得看图纸、背规程就够了,真到设备出故障,还是得靠亲手拆过、修过的经验。”
  他常带年轻人去看井下的“功勋设备”:那台被磨得发亮的皮带自移机尾,机身上还留着刚推广时职工拆拆装装磕碰出的痕迹;智能采煤系统的操控台旁,放着最早的手写调度日志。“这些都是实干的见证”,张文亮说,“9年前我们不敢想的智能采煤,现在成了日常;9年前抱怨的‘黑脏累’,现在成了‘亮净安’。变化的密码,就藏在‘实干’两个字里。”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