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从沙地到“绿色银行”
本报特约记者 梁小燕 通讯员 张国华
2025年07月29日
字数:1293
版次:01
  夏日的清晨,露珠还没散去,神东煤炭生态环境管理中心生态种苗站站长吴佳正已穿梭在沙棘采穗圃间。他蹲下身子,指尖轻触大果沙棘油亮的叶片,仔细察看嫩枝生长情况,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数据:“这批2024年种植的沙棘苗根系健壮,再等一年就能采穗扦插了。”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沉寂的沙地,如今已被各种幼苗点缀得绿意盎然。苗木茁壮成长的景象,见证着这座苗圃重获“新生”。
  这片苗圃始建于1990年,是神府东胜煤田水土保持与生态绿化治理工程的配套项目。1991年,吴佳正来到这里时,被当地人誉为“绿色银行”的苗圃建设正火,山坡上一天到晚都是翻土、播种、浇水、施肥的繁忙景象。几年内,就为神东绿化工程提供各类甲供苗木30万株。但在苗圃的发展建设中也经历了重重困难,三次因水源工程相继失败导致其停滞不前。
  2023年,神东煤炭果断做出决定:在距离苗圃最近的乌兰木伦矿铺设管道,为苗圃引入水源,彻底解决水的问题。
  按照前期的工作思路,大家分头行动,从苗圃的立项备案、引水跨旗政府部门的沟通、土地的征用等各环节入手,终于获得取水许可的批复,将乌兰木伦矿矿井水引入苗圃。自此,有了稳定水源的苗圃如获新生,和神东人一同开始了新一轮绿色发展的探索。
  2025年一开春,苗圃就换上了崭新的“模样”。700亩土地上,翻土机的轰鸣声与职工们的吆喝声交织成曲。让吴佳正最骄傲的,是沙棘采穗圃里那些“宝贝疙瘩”。
  为了培育出优质种苗,神东煤炭从水利部所属育苗机构引进纯正母株,全程严格把控扦插、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吴佳正介绍:“之前外购种苗品质难以保证,如今苗圃自己培育,从源头严格把关,做到‘精品化’培育。公司生态建设需要大量优质沙棘,当前培育的大果沙棘,结果量是原生品种的2至3倍,防风固沙效果更好。”
  “你看这些嫩枝,必须要在冬季之前进行精准修剪,防止徒长,不然就容易在冬天冻死。”吴佳正指着修剪过的枝条,眼神里满是疼爱。
  沿着步道前行,一排排金叶榆整齐地矗立在田间,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焕发勃勃生机,一米八的枝干,宛如列队的士兵,为苗圃增加了不少灵动的色彩。
  “以前裸根苗受季节限制,错过栽植期就只能等来年。现在有了容器育苗四季都能‘出征’。”吴佳正拿起一株金叶榆幼苗,“你看,它的根系在容器里发育得很好,三年后就能出圃了。不过,第一年越冬是关键,得保证土料紧实,水肥充足。”虽说容器化育苗成本高,但能打破时间限制,极大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移栽灵活性,吴佳正觉得一切都值得。
  再往前走,便是“差异化”育苗的杰作区。“我们在品种选育和培育管理上都下足了功夫。”吴佳正说,将来桧柏、云杉等种苗会根据需求进行定向修剪或者培养,从而呈现出独特造型。
  “现在讲究‘差异化’培育,我们将其做到‘定制化’精品。”回忆起今年以来培育桧柏、油松、云杉的经历,吴佳正感慨万千。“气温忽冷忽热,浇水影响地温,不浇水又怕干旱,他们尝试安装滴灌、铺设地膜,想各种办法。”
  暮色渐浓,吴佳正站在苗圃高处,看着职工们还在忙碌地翻土、施肥、修剪,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曾经干涸荒芜的苗圃,如今因创新育苗模式而愈发充满活力。三年后,每年50万株优质苗木将从这里出发,奔赴矿区,成为神东续写绿色发展理念生动的实践样本。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