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千斤顶”撑起安全艳阳天
本报记者 郝华
2025年07月24日
字数:916
版次:01

  杨耀恒(中)带领职工检查超前支护。


  杨耀恒(右)检修采煤机。


  杨耀恒钻研采煤技术。


   杨耀恒(左一)带领职工研究解决生产难题。

  扎根宁夏煤业枣泉矿千米井巷深处的综采二队生产一班班长杨耀恒,已坚守采煤一线17年。岁月染黑了工装,却磨亮了他守护煤海的那颗匠心。
  这些年来,杨耀恒用坚实的臂膀和无畏的担当,在矿井深处书写着动人的故事。“千斤顶”这个由工友们赠予的名号,便是对他这份担当最生动的诠释。这不仅因他身板结实,更因他总能在紧急时刻稳稳撑起一片安全艳阳天。
  2020年12月,140203大采高工作面遭遇顶板破碎、煤壁片帮的险境,护帮板几近失效。杨耀恒挺身而出,果断带领职工注浆固岩、铺设金属网、架设木板梁,硬是凭借周密技术措施为工作面劈开一条安全通道。
  除了“千斤顶”这个名号之外,杨耀恒还有个名号叫“智多星”,这源于他善解设备之困的巧思。2013年3月,120210大倾角工作面41°陡坡之上,采煤机下行时支架护帮板胶管频频扭断,严重影响生产进度。为了解决难题,杨耀恒蹲守现场10余日,反复观测、推敲,最终以弯头巧改管路轨迹。这一妙招不仅根治了设备的“顽疾”,更令单班维修时间锐减4小时,原煤产量增加1500吨。
  多年来,杨耀恒潜心技术革新,参与实施了《采煤机冷却水管路改造》《转载机辅助拉移装置》等10余项技改,每年为矿上节约费用近80万元。工余时间,他又化身实训教师,将一身本事倾囊相授。班组职工在他的培育下,涌现技师2名、高级工6名。
  工友们赠予他的第3个名号是“杨三多”,意为班前多看一点、班中多干一点、班后多想一点。这“三多”真言,他念给自己,也如春风化雨般渗入整个班组。17年来,他带领班组在15个复杂综采工作面冲锋陷阵,顶住了工作面的高温炙烤、如“水帘洞”般的顶板淋水以及断层交错的考验,并保持了“零碰手碰脚”的安全纪录,为枣泉矿安全生产筑牢了基石。
  从2008年成为采煤机司机,到如今荣誉等身的一班之长,杨耀恒的足迹深深印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国家能源集团职业技能竞赛采煤机司机技能状元,宁夏煤业公司优秀工匠、青年岗位能手、优秀班组长等累累勋章里。
  煤海无言,综采设备轰鸣如旧。17年的深井岁月,杨耀恒把自己锻造成了一块千钧不摧的“顶梁柱”,稳稳撑起了矿工兄弟头顶那片“安全天”。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