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火眼金睛”除隐患

本报通讯员 曹 仪
2025年07月15日
字数:1353
版次:01
  炎炎夏日,国电电力大同公司厂网通知栏的一则嘉奖令,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全厂激起了层层涟漪。这则嘉奖令表彰了该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助理孙胜伟和金属监督及压力容器专责薛琦在7号机C级检修中,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发现并处治了一起重大设备隐患,成功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消息传开,从车间到办公室,从班组到管理层,职工们讨论热烈,纷纷将目光聚焦在这两位平日低调的技术骨干身上。
  时间来到4月20日,大同公司7号机组C级检修工作如火如荼。在汽机平台,孙胜伟和薛琦正检查1号高压加热器的丁字焊缝。“薛琦你看,筒体内的这条焊缝是不是没有检验?”顺着孙胜伟的手指看去,薛琦发现那条焊缝上完全没有检测痕迹,确实存在漏检的情况。
  原来,只有完成焊前准备—焊接—打磨—检测的全套流程,才算完成一项焊接工作。每条焊缝都需要由焊接人员进行抛光打磨,再由检测人员涂抹探伤耦合剂进行探伤检测,以确保焊缝质量达标。但是在这条丁字焊缝上,两个人并未发现涂抹探伤耦合剂的痕迹,也就证明了检测人员并未对其进行检测。
  “焊缝漏检可是大隐患,检测员思想麻痹大意,工作经验不够,必须换人重新检测。”两人一拍即合,立即通知检测公司更换更有经验的检测员到场复检。
  复检工作在第二日准时开工,两人带着检测员来到汽机平台,比对着焊接时的工作记录,一条焊缝一条焊缝挨个儿检测。
  “这条焊缝出现超标反射波,重新检测!”出现异常的焊缝位于高压加热器的右下腹部,周边还布置了不少疏水管道和支架,位置很不起眼,成功逃脱了第一次检测,但是这一次,它没有逃过孙胜伟和薛琦的“火眼金睛”。
  “位置比较狭窄,辛苦你蹲在下方仔细检测。”
  “正手不太好操作,反手拿着探头试试,这样探头和筒体就能良好接触了。”
  “再从焊缝的两侧多检测几次。”
  为了得到最准确的检测结果,两人努力克服不利环境对检测结果准确性造成的影响,并将检测结果与往年结果反复对比,最终确认筒体内部存在长约1600毫米、深30至36毫米的断续条形缺陷。
  这可是高温高压设备,机组启动后最高蒸汽压力可达7.4兆帕,温度高达420摄氏度,且位于集控室上方,临近人员通道,一旦焊接工艺不达标,机组启动后会发生高温高压蒸汽泄漏的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确保焊缝检测无一遗漏,孙胜伟和薛琦安排检测员采用超声波及相控阵检测技术对高压加热器筒体纵向焊缝、环向焊缝、角焊缝等30余个部位进行全面扩检。最终确定只有筒体内部那一条断续条形缺陷亟须处理。
  第三日,消除焊缝缺陷工作悄然展开。为了保证焊接质量达标,孙胜伟和薛琦反复修改、优化方案,推敲每一处细节,全程跟踪指导焊接。孙胜伟站在作业区旁,严控焊接工艺,声音穿透生产现场的工具敲击声:“慢一点,预热务必均匀。”薛琦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安全帽下的发丝紧贴额头,但他仍一丝不苟紧盯焊接工艺,把关焊接质量。他们与汗水相伴、与焊花为友,从挖除、预热、焊接到复检,每个环节都紧盯不放、寸步不离,形成了严密的双重保障。最终,他们用近乎苛刻的标准和钉钉子般的坚守,于劳动节当天将这条可能酿成大祸的“裂痕”完美修复,将一个潜在的人身安全风险消弭于无形。
  如今,孙胜伟和薛琦已成为积极作为、爱岗敬业的标杆。他们以“火眼金睛”践行着“隐患不放过、安全无小事”的承诺,用行动激励着全体干部职工在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中奋勇争先。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