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绿色矿山智能升级
——宁夏煤业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巡礼之一
本报记者 王建君
2025年07月14日
字数:3080
版次:01
  煤矿及选煤厂矿尘防治技术在全集团推介推广;清水营煤矿软岩治理体系全面构建,首创国内软岩矿井沿空留巷先例;智能化矿井建设与顶板安全技术在宁东部分大型煤矿成功应用……
  这些突破性成果的背后,是宁夏煤业公司对“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的深刻践行。作为一家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企业,公司正以科技创新与深化改革“双轮驱动”,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向着世界一流能源领军企业的目标大步迈进。
  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推动煤炭产业做优存量、做实增量、做活潜量、做大总量,同时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与绿色矿山建设,为传统产业持续注入生机活力,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智能智慧为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地面远程遥控,井下采煤机“闻”令而动,煤壁剥落,乌金滚滚向前;中央变电所等固定场所,巡检机器人沿着轨迹运行,实时巡视、精准传输数据;生产运营集中监控,各个矿井生产画面尽收眼底,立体管控、智能决策……曾经遥不可及的矿山“智慧梦想”,如今已被宁夏煤业公司逐一点亮。
  宁夏煤业公司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赋能智能矿山建设,让无人值守、AI感知、智能洗选成为日常。公司建成了横跨银川、银北、宁东3个地域的信息传输系统及计算机网络,14对矿井均已完成万兆工业环网建设,搭建了公司、厂(矿)两级数据中心;红柳、枣泉、金凤3个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完成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建设。
  红柳煤矿试点应用辅助运输无人驾驶技术、副立井“电梯式”无人化控制技术,试点应用了5G+工业互联网技术,建设了全采煤工作面“矿鸿”操作系统。借助智能辅助运输模式,该矿每日减少出车8趟次,全员劳动效率提升15%。通过立井提升“电梯式”管理、轻质高强铺底材料等创新技术应用,矿井综合能效提升20%。
  金凤煤矿推进建设TGIS透明地质开采,实现“基于大地坐标的自适应智能规划割煤”目标,整个工作面回采均采用“调度室远程割煤”形式实现。其首创的基于精确定位的自适应采煤技术,通过数字孪生、TDS智能选矸机器人、无人值守等创新应用,实现自动化率95%以上及井下固定岗位100%无人化,全员工效提升25%。011817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荣获全国煤矿智能创新大赛厚煤层智能综采赛道特等级。
  枣泉煤矿将矿区的多单元、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于一体,实现信息精准采集、网络实时传输以及系统可视化展现。该矿众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智能选矸机器人的研发应用,实现了矸石分选的智能管理;“煤矿掘进作业机器人”被工信部等四部委列入矿山领域典型应用场景名录。
  麦垛山煤矿建设了灾害精准预警与智能通风系统;洗选中心搭建起洗选物联网,实现云平台、PC端、手机APP三网联通,在部分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机实现无人机巡检作业……
  目前,宁夏煤业公司智能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52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常态化运行,400多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有人巡检,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获得行业评选奖励。“十四五”以来,公司累计优化岗位人员1000多人,在大幅降低职工劳动强度的同时,推动煤炭板块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色低碳为传统产业护卫环保晴空

  绿色是生态文明的底色,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废水、废渣、废气“三废”曾是困扰煤炭板块高质量发展的“心腹大患”。从煤矸石到“没”矸石,宁夏煤业公司加强煤矸石综合利用和沉陷区治理,为工矿企业工业固废处置找到了解决之道。
  全国首套固废规模化利用成套技术及集成示范项目在任家庄煤矿运行成功。大宗煤基固废绿色充填工程示范项目对比现有同类技术,能耗降低22%,生产成本降低37%,产业链接煤基固废利用率96%。该技术成熟后将在宁东各煤矿全面推广,从根本上改变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约3000万吨的工业固废处置难的被动局面。
  宁夏煤业公司煤炭板块实现开采、治理、复绿“三同时”,做到了“生产到哪里、复垦绿化就跟进到哪里”,系统部署矿区生态治理。
  早在2017年5月,公司正式打响了“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持续深化推进贺兰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陆续按期关闭了大峰露天矿等7家煤矿,投资约3亿元完成贺兰山渣台治理33处,生态治理总面积超3000公顷,治理工程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的高度认可,被作为生态治理样板工程。公司对现有排矸场进行平整、覆土与绿化等规范化建设和封场复垦治理,总治理面积约191公顷。同时,持续开展梅花井、羊场湾、石槽村、清水营、灵新5家煤矿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其中,羊场湾煤矿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项目试验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其矸石场治理经验,作为宁夏15个“无废城市”建设领域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优质项目之一,被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确定在全区推广。如今,梅花井等5个煤矿的矸石回填暨土地复垦项目具备排矸条件,公司所属各矿矸石山全部实现复垦绿化,昔日灰头土脸的黑山头变成了草木葱茏的“花果山”、职工休闲纳凉的景观区。
  目前,梅花井等8家煤矿被收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任家庄矿等6家煤矿通过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建设评审,实现生产矿井绿色矿山全覆盖。
  宁夏煤业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提升水环境质量,走出了一条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公司推进矿井水达标排放与综合利用工作,实现不向黄河排放的目标,投资近9亿元建成矿区12个矿井水处理站(其中10个配套深度处理设施)、14个生活污水处理站,矿井水利用率提升至56%,生活污水利用率达到100%。投资4.9亿元完成的马家滩南湖生态蓄水工程,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该工程成功申报自治区级湿地公园,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和其他候鸟的栖息地。
  今年初,宁夏煤业公司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录。

   安全高效厚积高质量发展成色

  安全生产是能源企业的红线,是煤炭厂矿的底线、更是职工的生命线幸福线,万无一失,防范胜于救灾;一失万无,责任重于泰山。
  宁夏煤业公司全面落实国家能源集团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安宁”管控系统和安全管理数智化平台,实施一批人防技防工程,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网格化管理,全面开展职工安全积分管理,“六抓”工作法落地生根,本质安全企业建设工作渐入佳境。
  有着20年矿龄的清水营煤矿,曾因软岩危害一度陷入困境,先后经历投产、停产缓建、复产等起伏。该矿井岩体含有大量膨胀软弱类矿物,岩石遇风成沙、遇水成泥的软岩特性,导致井下巷道开挖后,出现锚杆拔断、锚索切断、喷层开裂、顶板下沉、帮鼓和底鼓变形严重等复杂情况。针对矿井“一水三弱”围岩特征,该矿集智攻关确定“强帮、固顶、治底”的全封闭承压环软岩治理系统方案,通过治理,巷道、底、帮、顶形成一个椭圆形空间结构,使各个面受力相对均衡,彻底告别“一掘三修、前掘后修”的被动局面。随着安全生产条件的好转,增量上产稳中有进。2024年,清水营煤矿实现“一井两面”历史性突破,原煤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大关,创历史新高。
  智能化矿井建设矿压与顶板安全技术在羊场湾、麦垛山、红柳、枣泉4家煤矿成功应用,有效防范了冲击地压带来的重大安全风险。羊场湾煤矿是宁夏第一家冲击地压治理矿井,其防冲技术体系为宁夏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标准提供了指引。红柳煤矿不断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力度,“四新”成为矿井提质增效的制胜法宝。
  在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等多措并举的安全保障下,宁夏煤业公司自产煤月产量连续36个月保持520万吨高位运行。公司8对矿井获评煤炭工业特级、一级安全高效煤矿,约占全部生产矿井的6成。2024年,公司完成自产商品煤6255万吨,占宁夏总产量7成以上,能源保供“压舱石”坚如磐石。公司在国家能源集团关键业绩考核中连续4年获得A级、位列煤炭板块第一名。今年上半年,公司商品煤产量完成3106.2万吨,顺利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