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高空“会师”
本报通讯员 李永浩 李立朋 李永杰
2025年07月09日
字数:762
版次:02
  仲夏的定州大地蒸腾着热浪。7月3日,在河北定州电厂风电项目建设现场,风速仪显示屏在强光下泛着幽蓝,一台巨大的履带式起重机巍然耸立,钢索末端百吨级风电机舱即将在140米高空完成与塔筒的精准“会师”。
  作为拥有丰富吊装经验的现场指挥员,苏士全神贯注凝视着机舱。每一次大型吊装都是一场与风、与高空的较量,容不得丝毫差错。
  “主钩准备完毕!”“地面牵引就位!”“风速检测,3米/秒,满足条件!”各岗位人员通过对讲机依次汇报,字字句句都牵动着现场人员的神经。风速是高空吊装作业的核心风险因素,即使是微风,在高空也会被放大数倍。风电项目主管张松抬眼望向天空,又看了看塔筒顶端狭小的对接面,心中默默计算着风偏。
  随着一声沉稳的“起钩”,庞大的机舱在钢索的牵引下缓缓离地。地面人员忙碌而有序,有的紧握牵引绳控制平衡,有的熟练操作辅助设备。
  机舱开始缓慢爬升,张松和苏士一边观察着机舱的姿态,一边协调着地面上人员的工作。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力影响逐渐开始显现,看着空中轻微晃动的庞然大物,苏士注意到身旁起重工的手臂肌肉紧绷。他立刻投去坚定的目光,声音沉稳有力:“稳住,保持节奏!”简短的话语,如定海神针般稳住了团队的心神。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机舱越升越高,地面上的人们变得越来越渺小。当机舱距离对接面只剩30厘米时,现场进入“毫米级”精调阶段,所有动作都慢了下来。每人都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对讲机频道里只剩下轻微的电流声。
  “东偏0.3厘米,下降速度0.5厘米/秒……”对讲机里传来测量员的报数。
  “向左微调10厘米!”“到位!”对讲机里传来高空安装人员简短有力的确认。
  金属碰撞的“当啷”声在现场回荡,历经数小时的高空作业圆满完成。张松和苏士长舒一口气,看着机舱与塔筒完美对接的场景,露出欣慰的笑容,周围的同事们也爆发出小声的欢呼。紧接着,他们又迅速投入到后续的固定工作中……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