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添“绿翼”
2025年07月02日
字数:1704
版次:02
在北国边陲的国华投资五矿萝北一期风电项目部,印有“国家能源集团”标识的风机矗立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如白色卫士般守护着祖国北疆。
6月23日,国华投资黑龙江公司圆满完成全场风机基础浇筑工作。当首台风电机组整机吊装圆满收官,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全新里程碑。如今,全体建设者正向着200兆瓦全容量并网目标发起最后冲刺,以实际行动为能源保供书写精彩答卷。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迎难而上、合力攻坚的奋斗成果。
“在攻坚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北疆地区冬季长时间的严寒,还有各种极端天气,比如边境特有的‘大烟炮’(黑龙江方言)。”回忆起去年11月到今年4月漫长的冬季施工期,国华投资黑龙江分公司项目负责人朱志龙眼神中闪过一丝坚毅,缓缓说道,“这是黑龙江特有的自然现象,农历三九前后,气温骤降至零下30摄氏度以下,大雪裹挟着狂风呼啸而至,雪粒在风中翻滚升腾如滚滚浓烟,瞬间遮蔽视线。风雪打在脸上刺骨地疼,那段时间我的手上经常布满冻疮。”
北国边疆,狂风卷着暴雪,树枝在风中狂舞,一群能源人在极寒天气里默默坚守。
极端天气和冻土层成为极寒天气里施工路上的“拦路虎”,项目部遭遇着严峻考验。按照规范要求,冬季施工时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摄氏度,但室外温度已降至零下30摄氏度,如何才能破解这一难题?项目部严格把控,再次提高标准,把混凝土出机温度监控指标提升至不低于10摄氏度,全力保证混凝土强度。项目部职工姚会南紧盯监控屏上的实时温度数据,确保整个风机基础一次性浇筑完成。浇筑后,他又为风机基础“穿”上三层保温膜,在项目部坚守了90个日夜。“看到30台风机基础全部通过探伤检测,合格率100%,一切都值了!”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建设者的心声。
另一边,征地协调专班负责人刘名臣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没过膝盖的积雪里,前往村民王大叔家协商征地事宜。“王大叔家的补偿问题,我们先后沟通了半个月。”他翻开已经卷边的协调日志,对随行的尹翔铎说,“他主要担心施工会影响农田灌溉,我们这次给他讲一下最新的农业政策。王大叔家生活比较困难,补偿方案必须做得更细致,一会儿让县里的农业技术员陪他到田间实地讲解。”通过“政策解读+实地丈量+定制补偿”的“组合拳”,配合“一户一策、反复走访”的耐心工作,缓解了王大叔心中的疑虑,征地协调专班仅用60天便完成了全部任务,效率较预期提升50%。
寒来暑往,随着冰雪消融,项目雏形日渐清晰,建设者与当地居民的情谊也在点滴中升温。
今年5月,项目施工进入加速期。“今年春汛频繁,晴天稀少,农民抢抓一切晴好天气播种,而下田通道与施工道路高度重合,矛盾频发。”施工队队长刘晓东回忆道。为确保不误工期也不误农时,他迅速制定“两步走”方案,着手破解“用路难”困局。
凌晨4时,天色未晞,刘晓东已带领施工队投入临时道路扩建作业。新铺的碎石路宽阔平整,得到村民交口称赞。同时,为平衡施工与农时,他将作业时间调整为错峰施工——白天农忙时暂停重型机械作业,让道于下地播种的村民;入夜后开启工程灯连夜施工。“最忙的时候,我们连续一周通宵赶工,兄弟们累得直不起腰,但没有一个人抱怨。”项目部职工姜瀚擦了擦额角的汗珠,指着田垄间刚出苗的秧苗接着说:“这让我想起了孩子绘本上‘六尺巷’的故事,我们主动让一步,村民心就顺一点,就能把我们当自家人,现在关系更亲近了。前几天下大雨,施工车陷进泥坑,好几户村民冒雨赶来帮我们推车。”
这条边疆版“六尺巷”,不仅是央企社会责任的生动注脚,更传承着企地同心的深厚情谊。
“我爷爷是1960年毕业的大学生、姥爷是转业军人,他们都是当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第一批报名的共产党员,在北国边疆坚守了60余载。”安全员李佟成的眼神中充满自豪与坚定,“过去,他们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手把手传授知识、推广文化,带着当地群众一起,把荒无人烟的土地建成了如今的繁华城市。现在,我要传承这份信念,用自己的坚守,将清洁能源输送到祖国北疆的每一个角落。”
黑龙江水奔腾不息,项目攻坚步履铿锵。
五矿萝北一期风电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6.06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65.21万吨,相当于为40万户当地家庭提供全年用电需求。这不仅是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更是新一代能源人接续奋斗、践行使命的生动写照。
6月23日,国华投资黑龙江公司圆满完成全场风机基础浇筑工作。当首台风电机组整机吊装圆满收官,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全新里程碑。如今,全体建设者正向着200兆瓦全容量并网目标发起最后冲刺,以实际行动为能源保供书写精彩答卷。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迎难而上、合力攻坚的奋斗成果。
“在攻坚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北疆地区冬季长时间的严寒,还有各种极端天气,比如边境特有的‘大烟炮’(黑龙江方言)。”回忆起去年11月到今年4月漫长的冬季施工期,国华投资黑龙江分公司项目负责人朱志龙眼神中闪过一丝坚毅,缓缓说道,“这是黑龙江特有的自然现象,农历三九前后,气温骤降至零下30摄氏度以下,大雪裹挟着狂风呼啸而至,雪粒在风中翻滚升腾如滚滚浓烟,瞬间遮蔽视线。风雪打在脸上刺骨地疼,那段时间我的手上经常布满冻疮。”
北国边疆,狂风卷着暴雪,树枝在风中狂舞,一群能源人在极寒天气里默默坚守。
极端天气和冻土层成为极寒天气里施工路上的“拦路虎”,项目部遭遇着严峻考验。按照规范要求,冬季施工时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摄氏度,但室外温度已降至零下30摄氏度,如何才能破解这一难题?项目部严格把控,再次提高标准,把混凝土出机温度监控指标提升至不低于10摄氏度,全力保证混凝土强度。项目部职工姚会南紧盯监控屏上的实时温度数据,确保整个风机基础一次性浇筑完成。浇筑后,他又为风机基础“穿”上三层保温膜,在项目部坚守了90个日夜。“看到30台风机基础全部通过探伤检测,合格率100%,一切都值了!”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建设者的心声。
另一边,征地协调专班负责人刘名臣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没过膝盖的积雪里,前往村民王大叔家协商征地事宜。“王大叔家的补偿问题,我们先后沟通了半个月。”他翻开已经卷边的协调日志,对随行的尹翔铎说,“他主要担心施工会影响农田灌溉,我们这次给他讲一下最新的农业政策。王大叔家生活比较困难,补偿方案必须做得更细致,一会儿让县里的农业技术员陪他到田间实地讲解。”通过“政策解读+实地丈量+定制补偿”的“组合拳”,配合“一户一策、反复走访”的耐心工作,缓解了王大叔心中的疑虑,征地协调专班仅用60天便完成了全部任务,效率较预期提升50%。
寒来暑往,随着冰雪消融,项目雏形日渐清晰,建设者与当地居民的情谊也在点滴中升温。
今年5月,项目施工进入加速期。“今年春汛频繁,晴天稀少,农民抢抓一切晴好天气播种,而下田通道与施工道路高度重合,矛盾频发。”施工队队长刘晓东回忆道。为确保不误工期也不误农时,他迅速制定“两步走”方案,着手破解“用路难”困局。
凌晨4时,天色未晞,刘晓东已带领施工队投入临时道路扩建作业。新铺的碎石路宽阔平整,得到村民交口称赞。同时,为平衡施工与农时,他将作业时间调整为错峰施工——白天农忙时暂停重型机械作业,让道于下地播种的村民;入夜后开启工程灯连夜施工。“最忙的时候,我们连续一周通宵赶工,兄弟们累得直不起腰,但没有一个人抱怨。”项目部职工姜瀚擦了擦额角的汗珠,指着田垄间刚出苗的秧苗接着说:“这让我想起了孩子绘本上‘六尺巷’的故事,我们主动让一步,村民心就顺一点,就能把我们当自家人,现在关系更亲近了。前几天下大雨,施工车陷进泥坑,好几户村民冒雨赶来帮我们推车。”
这条边疆版“六尺巷”,不仅是央企社会责任的生动注脚,更传承着企地同心的深厚情谊。
“我爷爷是1960年毕业的大学生、姥爷是转业军人,他们都是当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第一批报名的共产党员,在北国边疆坚守了60余载。”安全员李佟成的眼神中充满自豪与坚定,“过去,他们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手把手传授知识、推广文化,带着当地群众一起,把荒无人烟的土地建成了如今的繁华城市。现在,我要传承这份信念,用自己的坚守,将清洁能源输送到祖国北疆的每一个角落。”
黑龙江水奔腾不息,项目攻坚步履铿锵。
五矿萝北一期风电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6.06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65.21万吨,相当于为40万户当地家庭提供全年用电需求。这不仅是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更是新一代能源人接续奋斗、践行使命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