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毫米级的“抠门”密码
本报通讯员 李 泽
2025年06月30日
字数:1233
版次:03
  6月11日凌晨,安徽公司马鞍山电厂二期集控室里,运行部汽机高级主管徐超盯着4号机DCS系统界面突然紧锁眉头,他发现凝结水泵的电流波动异常,机组低负荷运行时,设备耗电量比理论值高12%。这个细微的数字变化,在这位“节能标兵”眼中,恰似潜伏在节能降耗工作中的“蛀虫”。
  “这样不行,必须立即处理。”话音刚落,徐超便带着几个青年职工钻进了闷热的汽机厂房,手持专业设备一寸寸地扫描管道,汗水顺着安全帽边缘不断滴落。两个小时后,“罪魁祸首”浮出水面——凝结水泵出口电动门无法全开到位,导致水流阻力激增。徐超立即联系热控专业连夜开展调试,反复优化阀门开度与水泵转速的匹配参数。晨光初现时,单台水泵日均节电800度的捷报传来。“这就像给设备做了一场精准手术。”徐超边擦汗边笑着说:“每年省下的30万度电,足够300个家庭用一整年了。”
  与此同时,另一场“节约革命”也在悄然进行。老党员熊磊背着装满点温枪、测振仪和扳手的工具包,手拿记录着他三十年如一日的节能智慧本,穿梭在纵横交错的管道间进行细致检查。走到1号分汽缸处,他停下脚步,目光如精密探针般扫过,发现中压供热1号线至分汽缸电动隔离阀法兰接缝处原本该严密贴合的地方,此刻竟渗出几缕难以察觉的湿痕,几颗细小的水珠凝聚滴落。他俯下身,屏住呼吸侧耳倾听,一阵细微的“嘶嘶”声钻进耳膜。
  “小李,瞧见没?这点滴泄漏,会让蒸汽白白跑掉,凝结水也随之流走,多浪费啊!”熊磊叫住跟在身后学习岗位操作技能的徒弟小李说道。小李凑近仔细看了又看,才勉强看见湿迹,心中颇不以为然:“熊师傅,这么一点点,一天下来也流不了几滴,何必费这工夫呢?”熊磊笑了笑,没有急着回答,只是习惯性地从工具包里掏出一块斑驳的抹布,一言不发地开始清理法兰。清理干净后,他又拿出扳手调整,使法兰贴合得更严密。随着法兰螺栓被逐一旋紧,那微弱的“嘶嘶”声彻底消失了。
  “检修专业都忙着3号机组C级检修呢,这点小活儿,顺手就弄了。”熊磊直起腰,拍了拍手套上的灰尘,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一件寻常家务。“小李,我来和你算算账。”他掏出随身携带的、边角已磨得卷起的记录本:“这点儿小泄漏,凭我的经验测算,一天就能跑掉至少0.05吨蒸汽。一吨蒸汽200元,再加上凝结水的损失……”熊磊在记录本上写下一串让小李瞠目结舌的数字——仅此一处,一年就会浪费成本超5000元。
  在月度指标能耗分析会上,一组数据格外醒目:4号机组供电煤耗同比下降了令人惊讶的3.3%。领导特意表扬了徐超和熊磊:“节能降耗没什么窍门,就是看紧点、手勤点、心细点,该抠门的时候就得抠门,因为每一度电、每一丝汽都是咱们的心血。”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汇聚成了巨大的节能力量。如今在马鞍山电厂,从调整一个阀门参数到优化整个系统的逻辑,从回收一吨废水到节省一张打印纸,每个岗位都成为了厉行节约的主战场。那些在厂房忙碌的身影、实验室里闪烁的仪表、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电力人对“过紧日子”的深刻诠释——厉行节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融入血脉的责任担当,是照亮绿色发展之路的点点星火。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