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塔站区西起保德站,与府谷站区相连,东至韩家楼站,与三岔站区相接。面对管内复杂线路与密集分布的隧桥涵,站区打造了工务、电务、供电、车务四大专业“钢铁联盟”,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10%,安全信息事件锐减21%。
战略突围技术升级提运能
5年前,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神朔铁路公司贯彻国家能源运输体系优化部署,将原有生产单元重组为六大站区、四大中心。在这场以“提升枢纽能级”为目标的改革浪潮中,阴塔站区作为晋陕蒙能源金三角腹地的关键节点,在黄河峡谷与黄土高原的地理皱褶间拔地而起。
这里有包神铁路集团“1531+N”战略格局中的“五辅”支线之一——阴火线,通过优化调度、提升运量及与其他线路协同,强化了包神铁路集团在能源运输中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是“1531+N”战略实现煤炭高效外运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2023年1月,阴火线单月运量达195.6万吨,创历史新高,展现了其在煤炭运输中的核心地位。
这里有公司重组整合后建成的首条专用线——王家寨站万镕专用线。2020年8月立项,2021年1月22日开工建设,线路全长1.747千米,全封闭煤棚承储20万吨,被山西省忻州市定为市级重点工程。2022年12月23日正式开通运营,设专1、专2两股道,与王家寨站7道、9道相连,可实现万吨列车整列出入,对加快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保证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还有实现连续安全生产无较大及以上责任铁路交通事故超10400天的阴塔站。2015年进行线路设备升级大修,将东西两侧P60木枕道岔全部升级改造为P75复式交分砼枕道岔,运能提升32.1%,并突破千万吨大关。2022年10月,发挥产运销一体化运营优势,圆满完成“2+2”及“3+0”两种万吨牵引模式编组试验,充分释放了阴塔站至贺职站区间通过能力,缓解了贺职站编组万吨列车的紧张局面,为万吨列车阴塔站始发直达神池南站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组织架构升级,阴塔站区被定位为生产协同中枢纽带,实现了从传统信息中转站向“战略协调枢纽+业务赋能平台”的转型。这个坐落于山西省河曲县沙泉镇的战略要塞,既承载着“西煤东运”大通道的钢铁动脉功能,又是铁路运输集约化改革的鲜活注脚。短短5年时间,在560名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站区累计装车30392列,发送货物近1.3亿吨,以亮眼的成绩单延续了神朔铁路货运稳中有升的态势,展现了我国重载铁路运输系统的强大韧性。
智慧中枢四个转变创奇迹
阴塔站区是晋陕能源走廊的第一道“哨卡”,也是“西煤东运”战略通道的关键节点,地形以坡陡弯急著称,线路最小曲线半径仅400米,最大坡度达12‰,复杂的线路条件对重载列车的牵引力、制动系统及调度能力提出挑战。
“我们站区正线里程94.3公里,桥隧涵占线路总长的25%,虽与其他站区相比算不上最多,但半径小于等于400米的曲线却是最多的,日常维修难度相当大。”阴塔站区主任秦宪国在采访中介绍道。
2021年,阴塔站区采用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对管内超期服役钢轨和波磨、侧磨严重的钢轨进行机械换轨作业,节省了35%的人工投入,缩短了2/3的天窗作业时间,提高了近3倍的工作效率,有效提升了列车运行安全系数。2022年,霍家粱隧道首次应用铁路道床吸污车,高效清洁铁路隧道内易漂浮、高污染的堆积煤粉。2023年,首次在保阴区间实施桥梁全断面机械清筛试验与应用,施工效率较传统人工清筛提升近5倍,有效改善了线桥道床弹性、石砟清洁度以及排水功能,为开行万吨重载列车提供了优质线路基础保障。2024年,首次应用YHGR—1200TH型移动式钢轨闪光焊接机焊接无缝钢轨,标志着人工焊接钢轨向机械化开始转型。
在包神铁路集团的“1531+N”战略布局中,阴塔站区通过多项技术升级和优化措施,显著提升了运输效率与安全保障能力,让“咽喉”更加通畅。依托调度监控平台“基石”系统,创新构建“数字哨兵”安防体系,对管内线路弯道、桥隧口及咽喉区等作业盲区24小时在线盯控,真正实现安全管理从静态分析向动态感知、事后应急向事前预防、单点防控向全局联防、人工分散巡检向智能化集中巡视的四大转变。这套全天候、多维度的智能安防体系,使安全管理真正迈入“毫米级监测、分钟级响应”的智慧运维新阶段,为神朔铁路运输实现本质安全筑牢了防线。
党建引领协同作战破难题
作为包神铁路集团首批重要站区改革试点,阴塔站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新动力,立足“子(分)公司—站区—维检中心—工区”主轴线,锚定“场所规范、管理精细操作合规、全员安全”攻坚目标,以标准化建设筑牢安全根基,以预防性维修打造牢固防线,重塑“矩阵式管理+垂直专业化”管理新范式。
向标准化要安全,向标准化要效能,向标准化要质量。阴塔站区构建“单元全息画像”线路评估体系,将正线按20米标准网格单元划分,根据综合检测车动态监测、车载添乘仪高频采样、轨道检查小车精准测量等数据源,形成全面的线路状况报告,从宏观角度把握线路整体状态,针对特定单元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优化措施。同时,通过构建标准化联合作业流程,实现设备状态、人力配置、应急处置三大要素实时共享,使管理指令传递时效大幅提升,异常事件闭环周期明显缩短。
“自2024年1月全面推行实施‘单元化管理’模式以来,我们通过系统性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设备质量提升方面,保王、王阴以及阴韩区段TQI动态指标由年初的8.93持续优化至7.72,降幅达13.5%,同步实现三级病害清零,二级病害发生率同比下降31%。针对关键设备实施精准整治,组织专人开展工电联合整治,压缩冗余链条,提升协作响应效率,连续两年线路设备优良率超98%、合格率达100%。这标志着阴塔站区取得了线路维修从‘周期修’向‘状态修’‘精准修’‘高效修’的突破性进展。”秦宪国详细解释道。
这种跨专业协同机制形成了“站区决策—维检中心调度—班组执行”的垂直穿透式管理体系,通过搭建横向资源整合平台,使维检中心专业力量聚焦关键设备整治、技术标准升级等核心环节,驱动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能力提升,有效支撑了公司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运维体系再造。
在黄土沟壑中崛起的阴塔站区,既是“西煤东运”的“能源哨兵”,也是中国重载铁路技术创新的试验田。一直以来,战区始终坚持以万天安全为基石,以万吨重载为利刃,在晋陕咽喉处劈开了一条能源保供的黄金通道,在智能化与绿色化的洪流中,为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标注了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