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力透纸背的黄河新传
2025年05月15日
字数:1469
版次:04
被称为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在纵横交错的黄河沿岸,既有雄浑壮阔的自然风光,也孕育出源远流长的人文胜景。著名作家阿来的新作《大河源》,从追索黄河源头起笔,通过实地走访勘查,以非虚构、游记、考察笔记、散文诗、博物志、科普等跨体裁式样书写,呈现出一部力透纸背的黄河新传。
在书中,阿来描绘了气象万千的黄河雄姿。在他的笔下,日夜奔腾不息的黄河,既是一条水文资源异常丰富的生态之河,也是一条底蕴深厚文脉悠长的文明之河。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源头是卡日曲。为了探访黄河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胜景,阿来从“黄河第一湾”的四川若尔盖县唐克镇出发,深入黄河源区,几经跋涉,终于领略到“母亲河”由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大河的全过程。在边行边吟中,阿来也深刻地感受到黄河沿岸不同的自然风貌、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体悟出那片土地上生命的灿烂与顽强。在这里,有巍峨的巴颜喀拉山、太行山、阴山、贺兰山等山脉,有清澈的扎陵湖、鄂陵湖、东平湖和乌梁素海等湖泊,有黄芪、欧氏马先蒿、棘豆、白花枝子花等植物,有绿头鸭、藏野驴、棕熊、雪豹等动物。总之,整个黄河源区就像个基因的宝库,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除了寻访黄河源区丰富的自然生态,阿来还以诗性的笔触,犁开斑驳的历史肌理,以其深邃的思考,开掘出母亲河厚重的人文景观。站在黄河源头不远的柏海,历史见证了当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盛况,巍巍大唐与边远的吐藩国结盟,在葱茏的黄河沿岸,留下了汉藏一家亲的千古佳话。此外,脍炙人口的岑参边塞诗,造福中华子民的本草医学,也都盛产自人文荟萃的黄河岸畔。通过踏访,阿来惊异于“黄河上游的支流与主流上,自古迄今,多民族融通共居,发展出发达的灌溉农业,造成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这也因此激发出他不竭的创作灵感。“人与大地,大地与人,本就是互相依存。我写此传,地理层面的自然变迁要写,而民族互动、文化演进更是书写重点。地理与人文,两相辉映,才是一部真正的黄河源传。”带着这样的思索,阿来把更多的笔触对准了当代的黄河子民,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展开了全方位的勾勒。在他的笔端,有积极推介黄河源区绿色发展的县长,有为护佑黄河源头生态安全的管护员,有四季轮回转场不止的高原牧民,有为保护黄河源区林草资源而迁徙到临县的父老乡亲。他们满怀着炽热的家国情深,秉承着“亏了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美好初心,用切实的行动,为黄河源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站在滔滔的黄河源头,阿来倾情追索着黄河的过去,用心审视着黄河的今天,努力思索着黄河的明天。九曲连环的黄河,以丰厚的滋养哺育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并敞开温暖的怀抱,以其宽阔的襟怀,孕育出博大的中华文明。在新世纪,黄河与沿岸的人们比邻而居,再次弹奏出一曲绿色文明低碳发展的雄浑乐章。展望不远的将来,一个美丽中国的壮阔图景,正在我们手中激情绘就。书中,阿来以饱含深情的笔墨,热切呼吁:“作为万物之灵君临世界的人,必须无条件退回到与众生平等的位置,有意识地担当起生命共同体中的公民角色,进而在彼此竞争与合作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这种共同体意识,展示了作家的热血担当,也充分体现了一种生态良知,要求人类必须始终为土地的健康与活力承担责任。同时也表明,在复杂而庞大的生物群落中,唯有人类才能自觉地担当起保护自然资源的角色和维持完整食物链的重任,并由此实现人与土地持久的共存与和谐。
《大河源》唤醒了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愿你我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护佑着母亲河,携手把我们共同挚爱的家园,建设得愈加丰饶多姿。
在书中,阿来描绘了气象万千的黄河雄姿。在他的笔下,日夜奔腾不息的黄河,既是一条水文资源异常丰富的生态之河,也是一条底蕴深厚文脉悠长的文明之河。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源头是卡日曲。为了探访黄河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胜景,阿来从“黄河第一湾”的四川若尔盖县唐克镇出发,深入黄河源区,几经跋涉,终于领略到“母亲河”由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大河的全过程。在边行边吟中,阿来也深刻地感受到黄河沿岸不同的自然风貌、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体悟出那片土地上生命的灿烂与顽强。在这里,有巍峨的巴颜喀拉山、太行山、阴山、贺兰山等山脉,有清澈的扎陵湖、鄂陵湖、东平湖和乌梁素海等湖泊,有黄芪、欧氏马先蒿、棘豆、白花枝子花等植物,有绿头鸭、藏野驴、棕熊、雪豹等动物。总之,整个黄河源区就像个基因的宝库,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除了寻访黄河源区丰富的自然生态,阿来还以诗性的笔触,犁开斑驳的历史肌理,以其深邃的思考,开掘出母亲河厚重的人文景观。站在黄河源头不远的柏海,历史见证了当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盛况,巍巍大唐与边远的吐藩国结盟,在葱茏的黄河沿岸,留下了汉藏一家亲的千古佳话。此外,脍炙人口的岑参边塞诗,造福中华子民的本草医学,也都盛产自人文荟萃的黄河岸畔。通过踏访,阿来惊异于“黄河上游的支流与主流上,自古迄今,多民族融通共居,发展出发达的灌溉农业,造成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这也因此激发出他不竭的创作灵感。“人与大地,大地与人,本就是互相依存。我写此传,地理层面的自然变迁要写,而民族互动、文化演进更是书写重点。地理与人文,两相辉映,才是一部真正的黄河源传。”带着这样的思索,阿来把更多的笔触对准了当代的黄河子民,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展开了全方位的勾勒。在他的笔端,有积极推介黄河源区绿色发展的县长,有为护佑黄河源头生态安全的管护员,有四季轮回转场不止的高原牧民,有为保护黄河源区林草资源而迁徙到临县的父老乡亲。他们满怀着炽热的家国情深,秉承着“亏了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美好初心,用切实的行动,为黄河源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站在滔滔的黄河源头,阿来倾情追索着黄河的过去,用心审视着黄河的今天,努力思索着黄河的明天。九曲连环的黄河,以丰厚的滋养哺育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并敞开温暖的怀抱,以其宽阔的襟怀,孕育出博大的中华文明。在新世纪,黄河与沿岸的人们比邻而居,再次弹奏出一曲绿色文明低碳发展的雄浑乐章。展望不远的将来,一个美丽中国的壮阔图景,正在我们手中激情绘就。书中,阿来以饱含深情的笔墨,热切呼吁:“作为万物之灵君临世界的人,必须无条件退回到与众生平等的位置,有意识地担当起生命共同体中的公民角色,进而在彼此竞争与合作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这种共同体意识,展示了作家的热血担当,也充分体现了一种生态良知,要求人类必须始终为土地的健康与活力承担责任。同时也表明,在复杂而庞大的生物群落中,唯有人类才能自觉地担当起保护自然资源的角色和维持完整食物链的重任,并由此实现人与土地持久的共存与和谐。
《大河源》唤醒了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愿你我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护佑着母亲河,携手把我们共同挚爱的家园,建设得愈加丰饶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