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把青春 融进祖国的江河
——记宁夏煤业煤制油公司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本报特约记者 许祎敏/文 记者 高珊 通讯员 唐媛/图
2025年05月14日
字数:2463
版次:04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这里曾是荒滩戈壁,如今已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
  在这里,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攻克现代煤化工这块高地,拉长煤炭产业链,把“一块煤”裂变成“一滴油”“一块布”“一根丝”,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丰富了百姓生活。
  而在这个项目背后,有一支以科技创新为使命的团队,他们平均年龄33岁,他们用青春、智慧和汗水,十余年来不息求索,“以煤为基”,守好能源安全命脉,投身项目国产化长征,用青春、智慧和汗水,助力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书写着我国煤制油产业从艰难起步到世界领先的传奇故事,生动诠释着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
 

买不来,要不来,那我们就干出来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强对煤制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意义重大。彼时,我国煤炭间接液化技术一片空白,经历和国外技术10年拉锯战,吃过“买不来、要不来”的技术封锁之苦,团队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挺膺担当民族产业重任,大胆开启国产化之路。
  项目建设期,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娃娃兵”战风沙、斗酷暑、抗严寒,计划60个月建成的超级工程,仅用39个月就一次性建成并产出合格油品。
  张飞跃就是其中一员。2012年,尚未到而立之年的张飞跃被选入煤制油项目建设团队。“1999年,宁夏煤业启动煤制油项目,与国外大公司开展了长达10余年的谈判,未能成功,宁煤人就深知核心技术买不来,单纯模仿走不远,依赖引进行不通。我们当时就下定决心,无论多难,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干成。”回想起当年的一幕,张飞跃的话语坚定有力。
  吃饭的嘴不能总是搭在别人碗边上。
  心怀报国之志的煤制油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依托宁夏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率先开启了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项目建设之路。无数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方案反反复复,多少次查找问题不留隐患,还有多少个废寝忘食的不眠之夜,为了煤制油项目,团队的肩上扛着重重的担子,一路呵护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张飞跃和团队负责费托合成装置的生产准备和投料试车的重任——这几乎是面对一张“空白”的图纸。因为是实验装置,没有成熟的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面对技术与人才短缺的情况,张飞跃白天穿梭在装置中进行“三查四定”,晚上一起攻关试车难题。大家对油品合成装置21个单元的所有图纸一张张会审,前后共梳理出涉及装置安全稳定运行的2000余项问题,逐项提出解决方案,精密推演、试车……一点点啃下投料试车的“硬骨头”。
  从核准开工建设、全面投产到2021年全面达产,2022年7月28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项目连续4年达产,实现“三年一大修”,年转化煤炭2400万吨,占宁夏煤炭年产量四分之一,吨煤转化成油的价值提升7倍!
  一路走来,团队成员向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挑战,进行成百上千次技术改进和优化,实现37项核心装备及关键材料的“中国制造”,成功打破国外垄断,获专利550多项,自主研发的“神宁炉”荣获国家专利金奖,项目连续4年达产、年产突破437万吨刷新行业纪录,我国现代煤制油产业实现了由“跟跑”向“领跑”跨越。


没先例,没样板,那我们就创出来


  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国重器”,煤制油项目的建设、试车、投产十分不易。这意味着,工作中的困难比预想的还要多。
  2019年,团队成员陈鹏程被调往煤制油项目最核心的气化装置工作,而此时已经是该项目建成的第三个年头,伴随一个个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首次工业化集成和使用,在整个项目运行中遇到诸多困难。关键时刻,煤制油项目开展全系统深度大检修迫在眉睫。
  没有先例可参照,如何确保首次全系统深度大检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陈鹏程再次挑起了运行攻坚的重任。
  “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他带领多名青年职工扎根生产一线,以细节管理保装置稳定,从每一颗螺丝钉抓起,紧盯煤粉堵塞、设备磨损等问题症结,加班加点以“个人时间”换“检修效率”,硬是将原计划“神宁炉”检修45天压缩到25天,气化A类最长运行时间达244天创新高,B类运行时间由180天突破260天。“神宁炉”开停车次数降幅42%,装置报警降幅56%,实现安全、稳定、清洁运行。
  2024年11月30日,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作为主动力燃料的煤基航天煤油正是由煤炭转化而来的。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使用煤基航天煤油飞天。
  煤,可以化为“一滴油”。这种油品具备低凝固点、低硫、低氮、低芳烃等特点,能量密度更高,推进力强,有效解决了航天煤油原料来源过于单一的难题。
  团队青年坚持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先后开发轻质白油、费托蜡等新产品,由原先的5种拓展到“5大类、21种”产品集群,研发α-烯烃、单碳正构烷烃、高端润滑油等传统化工难以获得的原料产品,联合研制的煤基航天煤油用作天龙2号、长征12号火箭推进剂,产品液体蜡作为安全厨房燃料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实现由单一油品向多元化高端产品的转变,带动煤炭“由黑到白”。
  从卖炭向卖油、卖精细化工产品“华丽转变”,团队坚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推动煤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实现了质的跃升。


天地转,光阴迫,那我们就闯出来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现场视察时,发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这一号召犹如一座精神丰碑,指引着团队创新突破。多年来,团队成员将青春和热血融进项目发展建设,一棒又一棒接力奔跑,在追赶、超越、领跑中不断创造奇迹。时代各不相同,青春一脉相承。团队赓续使命担当,以“1126”链势发展战略为指引,“实干”文化、“拼搏”精神、“品牌”团建凝聚起改革发展合力,立足“国家思维”布局费托合成尾气资源化制LNG、80万吨/年煤制油升级示范等项目建设,着眼于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加快煤间接二代技术迭代升级研发,实现核心技术100%自主可控,加快推进煤制油延链项目,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6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煤制油项目十周年,团队将继续以实干之姿,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持续深耕创新创效,不断开拓新产品开发领域,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领军企业贡献力量,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