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创新创效工作室开展青年科技创新活动。
刘龙在生产现场专注巡检。
运行人员利用智慧燃烧分析系统调整锅炉燃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在坐落于牡丹之乡的山东菏泽公司,控制屏前,工程师以指尖为笔,在数据流中勾勒明日机组运行轨迹;图纸上,新型燃烧方案与智能模拟系统碰撞出参数最优解……每个数值腾跃都转化为减排增效的动能。
自2020年启航,由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能工匠刘龙领衔的创新创效工作室已迭代出20余项技术革新成果,让老机组焕发新活力。国家能源集团创新工作室的认证与山东省创新赛道前50名的佳绩,镌刻着他们践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铿锵足迹。
技术难题“攻坚站”
“以我的名字命名工作室,对我来说是荣誉,更是责任和担当。我将竭尽所能,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2020年1月,工作室成立之初,刘龙作为创新创效工作室的负责人,他深感责任重大。
“创新不是高大上,就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团队成员就将目光聚焦在生产一线,针对生产中遇到的困点、难点、堵点开展攻关活动,千方百计寻求解决方案。
锅炉结焦、壁温超温是困扰运行人员的难题,刘龙带领团队成员开始了燃烧调整研究,上班监盘时仔细观察锅炉燃烧情况和磨煤机运行工况,研究各项参数之间的关系。下班后学习煤质分析、锅炉稳燃等课程,查阅《发电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等期刊,不断试验和总结,有效改善了锅炉结焦和受热面超温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试验和总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燃烧调整技巧,当时还是一名运行值班员的刘龙,在借调生产技术部时就以主要技术攻关负责人完成了“智慧平衡调节提高供热能力和可靠性”项目研发,项目实施后累计创收6096.3万元。
在发电机组运行中,集控值班人员对锅炉燃烧中氧量的控制往往依赖经验,很难把锅炉燃烧调整到最佳状态,供电煤耗的持续增高,给菏泽公司提质增效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刘龙创新创效工作室主动出击,从提升燃烧效率入手,在智能化燃烧效率分析系统研究中,尾部烟道一氧化碳浓度与炉膛燃烧氧气浓度是评价锅炉燃烧状况的重要指标,创新团队以此为目标反复论证和试验后,自主研发“基于CO/O2协同控制的智能化燃烧效率分析系统”并在菏泽公司3号、5号炉实施,该项技术申请发明专利1项,该项成果被中国电力联合会评为2024年电力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
企业发展“助推器”
创新是手段,落地是关键。刘龙创新创效工作室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菏泽公司六台机组分三期建设,机组“脾气、秉性”各不相同,只吃“细粮”太浪费,只吃“粗粮”又会出现结焦等“消化不良”症状。配煤掺烧不是简单地将热值不同的煤混合,而是根据机组设计煤种,“粗细搭配”好送进炉膛。
刘龙首次创新性提出混煤掺烧边界理论,主持的“330兆瓦机组高低挥发份煤种混烧研究”投入研究、试验资金仅35万元,通过对多个混煤掺烧方案研究,分别测试各个方案的锅炉效率,计算混煤掺烧边界,寻找最佳混煤掺烧方案,根据实施年煤价和掺烧量测算,全年节约发电成本2319万元。经鉴定该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荣获国家能源集团山东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后,他带领团队在喷氨优化技术研究中,研发了“三场多参数负荷喷氨优化技术”,通过智能化精细喷氨控制器与三场多参数检测系统相互配合,把氨逃逸率降到最低,解决了SCR系统氨逃逸率高的行业难题。该项成果投入研究、试验资金仅70万元,成果完成后每年节约发电成本697万元。
“发电负荷219.94兆瓦、飞灰含碳量1.01%、排烟温度125℃……”4月18日,发电部三期运行甲班值班员闫雪健打开智慧燃烧系统界面,密切关注5号机组运行情况。这套由刘龙创新创效工作室自主培育的AI燃烧顾问,通过锅炉耗差分析及评估系统,让运行人员了解关键参数对供电煤耗的影响和当前锅炉运行状况,对当前负荷对应风量和氧量、制粉系统控制策略、风门控制策略,指导运行把参数调整到最佳,并通过AI指导建议实时提示运行人员对偏离最佳值的参数进行调整,3号、5号炉均实现锅炉效率3.45%和1.05%的提升。
“技术创新就是为了给企业发展提质增效。”刘龙道出了团队目标。近三年,该工作室荣获授权专利12项,发表论文20余篇,完成科技成果鉴定4项,行业协会科技成果奖项28项、论文奖项13项,创新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创新人才“蓄能池”
如今的刘龙,是菏泽公司名副其实的科技达人,2021年被中国工业报评为“中国工业创新杰出人物”,2022年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获评“山东省能源行业最美职工”,2024年获评国家能源集团“国能工匠”。他常说:“一人行不如万人行,团队的力量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建队育人是创新创效工作室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刘龙创新创效工作室不仅专注于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中,老员工用敬业的精神和过硬的技术为青年员工树立了榜样,对青工“培训到现场”,手把手向他们传授技能、解疑释惑;工作之余,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交流座谈活动,将他们多年来总结的科技创新经验分享给青工,激励他们热爱岗位、积极向上、钻研业务,在公司掀起了一股苦练技能强本领的学习热潮。
刘龙创新创效工作室已经成为菏泽公司技能型人才“蓄能池”,不断播撒着“人才种子”,点燃着“创新之火”,绽放着“创效之力”。3月份,在山东公司青年创新创效成果发布会上,工作室成员青工闫德隆主导的《基于现货电价市场条件下的电厂辅机优化调度平台研究》项目获得一等奖,为现货市场下辅机运行优化指明了方向;青工洪玉健主导的《解决5号机3号高加疏水管道开机过程中振动》项目获得三等奖,为机组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今年两会的焦点议题之一。‘新质生产力’一词已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电力工人更要努力开创具有时代内涵的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在刘龙创新创效工作室的辐射效能下,一支集学习、工作、改进、创新于一体,具有娴熟岗位技术能力、过硬自主创新能力的青年团队逐渐成长起来,一批青年骨干担当起课题攻关的重任,立项了空气预热器热风在线动能净化系统研究及应用、原煤仓多路精准掺配研究及应用等科技项目。
因专注创新而生,为发展赋能而建。未来,刘龙创新创效工作室将创新要素深度融入企业改革发展、经营管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阵地作用,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砥砺前行,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