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管“变身”记
2025年05月06日
字数:979
版次:02
5月1日,在宁夏煤业煤制油合成油厂油品加工二车间的尾气处理装置检修现场,80根结垢炉管成了制约装置运行的“拦路虎”。关键时刻,车间党员先锋队在狭小高温的炉膛内展开了一场与污垢的攻坚之战。
接到清洗任务的第一时间,车间党支部书记王任举、工艺副主任陈志壮与王园园便一头扎进了加热炉。炉内空间逼仄,高温裹挟着粉尘令人窒息,他们手持检测设备逐根排查80根炉管,俯身观察每一处结垢纹路,用探尺丈量厚度,在笔记本上详细标注每根炉管的“病灶”位置。“拐角处结垢呈层状硬化,需要调整冲洗压力;直管段中部垢层较厚,得采用分段循环打磨和清洗。”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们迅速制定出“一管一策”的精准清洗方案,为后续作业锚定了技术坐标。
当党员先锋队员穿上密不透风的防烫服进入炉膛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加热炉内温度逼近35℃,厚重的防护服闷得人喘不过气,十多斤重的清洗工具每挥动一次都耗费极大体力。党员马百华握着磨光机的手掌很快磨出了水泡,防护面罩上的水雾模糊了视线,只能靠指尖触感判断结垢位置。在直径不足半米的炉管深处,队员们不得不蜷缩身体,以跪姿或侧躺的姿势作业,很快膝盖和手肘就磨出了血印。“最难受的是转身都困难,腰僵得像根铁棍。”马百华说道,“但想到装置等着炉管恢复‘健康’,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
这样的坚持在炉膛内持续了整整4天。有人连续作业3小时退出时,防护服里的汗水汇流而出;有人为了不耽误进度,戴着护腰继续钻进炉管;还有人随便扒两口凉透的饭菜,就再次返回岗位。“党员就是要在关键时刻顶得上。”这是队员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党员们的拼搏身影成为最有力的动员令。青年职工曹可欣看着先锋队员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又焐干,结出层层盐霜,深受触动:“他们用行动告诉我,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先锋队员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职工主动加入假日期间的这场战斗:维修组送来定制的弯头工具,分析室开通检测绿色通道,后勤人员把绿豆汤和藿香正气水送到炉门口。原本需要两周的清洗任务,在全员协作下不断提速。
5月4日,当最后一根炉管完成内窥镜检测,露出金属原色的内壁在灯光下闪闪发亮。经过连续4天的奋战,累计清理出1000多公斤结垢,每一根炉管都经过3遍以上精细冲洗,确保无死角、无残留,验收100%合格,较原计划提前5小时完成任务。这些洁净的炉管重新成为尾气处理装置的“动力枢纽”,为装置高效运行和环保指标达标保驾护航。
接到清洗任务的第一时间,车间党支部书记王任举、工艺副主任陈志壮与王园园便一头扎进了加热炉。炉内空间逼仄,高温裹挟着粉尘令人窒息,他们手持检测设备逐根排查80根炉管,俯身观察每一处结垢纹路,用探尺丈量厚度,在笔记本上详细标注每根炉管的“病灶”位置。“拐角处结垢呈层状硬化,需要调整冲洗压力;直管段中部垢层较厚,得采用分段循环打磨和清洗。”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们迅速制定出“一管一策”的精准清洗方案,为后续作业锚定了技术坐标。
当党员先锋队员穿上密不透风的防烫服进入炉膛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加热炉内温度逼近35℃,厚重的防护服闷得人喘不过气,十多斤重的清洗工具每挥动一次都耗费极大体力。党员马百华握着磨光机的手掌很快磨出了水泡,防护面罩上的水雾模糊了视线,只能靠指尖触感判断结垢位置。在直径不足半米的炉管深处,队员们不得不蜷缩身体,以跪姿或侧躺的姿势作业,很快膝盖和手肘就磨出了血印。“最难受的是转身都困难,腰僵得像根铁棍。”马百华说道,“但想到装置等着炉管恢复‘健康’,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
这样的坚持在炉膛内持续了整整4天。有人连续作业3小时退出时,防护服里的汗水汇流而出;有人为了不耽误进度,戴着护腰继续钻进炉管;还有人随便扒两口凉透的饭菜,就再次返回岗位。“党员就是要在关键时刻顶得上。”这是队员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党员们的拼搏身影成为最有力的动员令。青年职工曹可欣看着先锋队员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又焐干,结出层层盐霜,深受触动:“他们用行动告诉我,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先锋队员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职工主动加入假日期间的这场战斗:维修组送来定制的弯头工具,分析室开通检测绿色通道,后勤人员把绿豆汤和藿香正气水送到炉门口。原本需要两周的清洗任务,在全员协作下不断提速。
5月4日,当最后一根炉管完成内窥镜检测,露出金属原色的内壁在灯光下闪闪发亮。经过连续4天的奋战,累计清理出1000多公斤结垢,每一根炉管都经过3遍以上精细冲洗,确保无死角、无残留,验收100%合格,较原计划提前5小时完成任务。这些洁净的炉管重新成为尾气处理装置的“动力枢纽”,为装置高效运行和环保指标达标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