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汗在千岛之国
2025年04月30日
字数:1560
版次:04
前几天整理材料,需要举例说明燃煤机组运行可靠性,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印尼南苏电厂。印尼南苏电厂一号机组在2021年C修前连续安全运行1438天,创下了煤电机组连续运行天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我去印尼南苏电厂采访是 在 2014 年底,至今10年有余,但那里的人和事至今令我难忘,想起仍有很多感慨。
印尼南苏电厂是集团首个海外坑口火电项目,安装两台15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投产时创造了“9个第一”,其中1号机组24个月的建设工期创造了印尼电力史之最,双机连续10余年无非停成为行业佳话。
荣誉可喜但过程艰辛,且不论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人文社会环境,仅高水分、低热量年轻褐煤的燃烧就是个世界级难题。南苏电厂所处苏门答腊地区的煤全水分55%至65%,发热量只有1800大卡,号称能拧出水的煤,用这样的煤发电简直让人无法想象。煤黏结在一起形成硕大坚硬的煤块,为防止其堵塞设备,需要人抡着锤子一点点砸碎。加之赤道附近气温高,煤易自燃,每班8小时着火三五次是正常的,还得忙救火。员工们每天下班就像刚从矿井下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脏兮兮,一身煤泥一身汗。
2023年“五一”前夕,我采访国电电力劳模、时任印尼南苏电厂运行部经理、现任安全总监首尽辉,说起创业往事,又一次提起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首尽辉仍禁不住动情。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独在异乡、远离家人的清苦,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救火、抡大锤,首尽辉亲历七尺男儿抱头痛哭。但泪水过后是不服输,既然来了,就要打个漂亮仗!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我们的员工在煤泥、粉尘和汗水里摸爬滚打、不断摸索,一次次失败再重来,最终成功应用煤干燥技术大幅提升了原煤品质,使原煤水分由62%下降到52%以下,热值由1863大卡提升到2376大卡,并通过各种技术改造,彻底解决了粉尘、着火、堵煤、出力不足等瓶颈问题,开创了将几乎无法利用的低热值褐煤通过干燥技术就地转化为清洁、优质、高效电力的国际先河,为当地随处可见、源源不断且廉价的资源找到了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用武之地”,获2015年印尼国家能源效益奖提名。
那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漂亮仗,首尽辉说,那场“战斗”中,他的小伙伴有好几个都被煤粉烧伤或烫伤过,皮肤上留下了永久的疤,他们将此视为“战火”中的“勋章”。
李东华是我在绥中电厂时的部门主任,现任江苏新能源公司总经理,曾在南苏项目干过前期工作。出国时他的儿子刚刚牙牙学语,每天只能通过视频看到爸爸。每当视频接通,爱人都会指着屏幕里的他告诉孩子,“这是你爸”,让小小的孩子记在心里。因为工作忙,李东华很久没回国,爱人带着孩子来印尼探亲。雅加达机场,李东华迎着久别的爱人和孩子跑过去,孩子却怯生生地躲他。爱人安抚孩子,“不怕不怕,你看这是谁啊?”孩子迟疑地称呼他“你爸”,顿时让他泪湿眼眶。
海外奋斗的同志都有这样的感受,回国休假,到家就不想出门,不约见朋友,不参加聚会,所有时间都交给家人,恨不得时间定格,即便这样,也难以弥补亏欠。作为父亲和丈夫应遮风挡雨,作为儿子应膝前尽孝,但作为海外项目员工,有更神圣的使命需要他。“大家”和“小家”之间,他们含泪选择,但异常坚定。
印尼南苏项目的优秀表现赢得高度赞誉,印尼能源委员会将其列为示范工程,并向中国大使馆提出以国家能源集团为标准推荐进入印尼的电力队伍。2015年底“印尼南苏1号2×350MW”和“印尼爪哇7号2×1000MW”两个独立发电厂项目相继中标,落户印尼,形成能源矩阵。
我采访过的那些奋斗者们,有的继续留在印尼,2014年担任运行部经理助理的伊喜来现在已是总经理;2014年的运行主值方炳现在是运行部副经理,和他的印尼籍妻子哈娜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家庭和美;郝建光等期满归国,在新岗位发光发热;毕春海、孟凡祥等光荣退休;苏伟独自创业……
不管身在何处,挥汗在千岛之国的经历,应该是他们一生珍视的财富吧,也让曾经采访他们的我,每每想起就热泪盈眶。(作者单位:国电电力技术咨询分公司)
我去印尼南苏电厂采访是 在 2014 年底,至今10年有余,但那里的人和事至今令我难忘,想起仍有很多感慨。
印尼南苏电厂是集团首个海外坑口火电项目,安装两台15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投产时创造了“9个第一”,其中1号机组24个月的建设工期创造了印尼电力史之最,双机连续10余年无非停成为行业佳话。
荣誉可喜但过程艰辛,且不论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人文社会环境,仅高水分、低热量年轻褐煤的燃烧就是个世界级难题。南苏电厂所处苏门答腊地区的煤全水分55%至65%,发热量只有1800大卡,号称能拧出水的煤,用这样的煤发电简直让人无法想象。煤黏结在一起形成硕大坚硬的煤块,为防止其堵塞设备,需要人抡着锤子一点点砸碎。加之赤道附近气温高,煤易自燃,每班8小时着火三五次是正常的,还得忙救火。员工们每天下班就像刚从矿井下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脏兮兮,一身煤泥一身汗。
2023年“五一”前夕,我采访国电电力劳模、时任印尼南苏电厂运行部经理、现任安全总监首尽辉,说起创业往事,又一次提起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首尽辉仍禁不住动情。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独在异乡、远离家人的清苦,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救火、抡大锤,首尽辉亲历七尺男儿抱头痛哭。但泪水过后是不服输,既然来了,就要打个漂亮仗!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我们的员工在煤泥、粉尘和汗水里摸爬滚打、不断摸索,一次次失败再重来,最终成功应用煤干燥技术大幅提升了原煤品质,使原煤水分由62%下降到52%以下,热值由1863大卡提升到2376大卡,并通过各种技术改造,彻底解决了粉尘、着火、堵煤、出力不足等瓶颈问题,开创了将几乎无法利用的低热值褐煤通过干燥技术就地转化为清洁、优质、高效电力的国际先河,为当地随处可见、源源不断且廉价的资源找到了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用武之地”,获2015年印尼国家能源效益奖提名。
那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漂亮仗,首尽辉说,那场“战斗”中,他的小伙伴有好几个都被煤粉烧伤或烫伤过,皮肤上留下了永久的疤,他们将此视为“战火”中的“勋章”。
李东华是我在绥中电厂时的部门主任,现任江苏新能源公司总经理,曾在南苏项目干过前期工作。出国时他的儿子刚刚牙牙学语,每天只能通过视频看到爸爸。每当视频接通,爱人都会指着屏幕里的他告诉孩子,“这是你爸”,让小小的孩子记在心里。因为工作忙,李东华很久没回国,爱人带着孩子来印尼探亲。雅加达机场,李东华迎着久别的爱人和孩子跑过去,孩子却怯生生地躲他。爱人安抚孩子,“不怕不怕,你看这是谁啊?”孩子迟疑地称呼他“你爸”,顿时让他泪湿眼眶。
海外奋斗的同志都有这样的感受,回国休假,到家就不想出门,不约见朋友,不参加聚会,所有时间都交给家人,恨不得时间定格,即便这样,也难以弥补亏欠。作为父亲和丈夫应遮风挡雨,作为儿子应膝前尽孝,但作为海外项目员工,有更神圣的使命需要他。“大家”和“小家”之间,他们含泪选择,但异常坚定。
印尼南苏项目的优秀表现赢得高度赞誉,印尼能源委员会将其列为示范工程,并向中国大使馆提出以国家能源集团为标准推荐进入印尼的电力队伍。2015年底“印尼南苏1号2×350MW”和“印尼爪哇7号2×1000MW”两个独立发电厂项目相继中标,落户印尼,形成能源矩阵。
我采访过的那些奋斗者们,有的继续留在印尼,2014年担任运行部经理助理的伊喜来现在已是总经理;2014年的运行主值方炳现在是运行部副经理,和他的印尼籍妻子哈娜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家庭和美;郝建光等期满归国,在新岗位发光发热;毕春海、孟凡祥等光荣退休;苏伟独自创业……
不管身在何处,挥汗在千岛之国的经历,应该是他们一生珍视的财富吧,也让曾经采访他们的我,每每想起就热泪盈眶。(作者单位:国电电力技术咨询分公司)